在王骥来到麓川之后,战争的形式的确发生了改变,白千帆依然做着和从前一样的事情,在战争中并没有发挥出来更大的作用,但是整体战争的走势却发生了不小的改变。
白千帆几乎是有些恍惚地跟随者大军一路前进,深入麓川腹地,开始了远征的行程,这种感觉和体验,他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了,大军几乎是一路势如破竹地压制和前进,曾经对明军耀武扬威的麓川军队开始变得不堪一击,只剩下了逃窜的份,连基本的防守都无法正常地做到。
麓川的祖地孟卯很快被明军控制,又夺下了对于麓川来说尤为重要的核心城镇孟养,麓川的战事顺利地超出了白千帆的想象,他在那时几乎以为事情又变回去了,大明又变成了从前的哪一个大明,明军又变成了从前的明军。
麓川的势力被压制,带领军队的兵部尚书王骥也因功受封靖远伯,白千帆激动于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一切都发生了转机,明军又恢复了往日的荣耀,为了大明的疆土在远方作战。
但是事情远远没有白千帆在最初的麓川战役取得胜果之后想得那么简单,他必须也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时间是没有倒流或者说重来的说法的,一切的时空都是唯一的,一切都是无法重置的,能够改变的只有居于其中的人,而这种改变是好还是坏都是无法估量的,这对于白千帆来说,是最难以接受的事情之一,但是却正是他所面临的全部真相。
现在是正统年间,现在的他,是曲靖卫指挥使,是靖远伯王骥麾下的守备将军白千帆,他魂牵梦萦的年少时期,那个云南千户之子,年轻气盛的永乐年间大明骑兵白千帆已经一去不还了。
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更大的改变是整个时空的改变,这是他不得不承认的,也是被命运强迫承认的。
曾经的大明,可以多线深入远方势力的腹地,进行规模庞大的战争,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战役,取得各种意义上的胜利。
但是相较于那个时代的大明,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年,如果白千帆知道姜榆罔那个时代的说法的话,就是半个世纪,现在的大明,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战争动员能力和军事实力。
上至指挥战争的将领,下到最底层的士兵,还有整体的军事训练水平,军队装备水平,以及战争供应能力,这里包括物资供应和人力储备,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大明了。
以数十年的荒废和保守作为代价,现在的明军相对过去的明军弱小了太多,而它的总指挥,也是可能对这支部队造成最大的影响的人,明英宗朱祁镇,并不是一个具备军事才能的人,他试图改变,或者只是单纯地阻止大明在军事方面的进一步沦落,但是却根本无力做到。
对于明宣宗朱瞻基来说,他只不过是做了一个选择,在激进和保守之间的战略做了一个选择,他也许也可以再做其他的选择,再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有一点他无法抗拒,那就是人的死亡。
曾经的祖龙,为了抗拒死亡,留下来了无数的传说,那可能是帝王抗拒死亡的源头,但是结果是明确的,那就是死亡时所有人都不得不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人力无法抵抗的。
明宣宗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是简单地去世了,留下来的是年幼的明英宗朱祁镇,以及可能无法改变的结局。
朱瞻基就像一个铁道的扳道工,让火车走向了另一个岔路口,也许他在做出变向的决定时,并没有想到这列火车会一去不返,会再也没有扳回原本的方向的机会,但是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明宣宗过早的死亡,或者说,相对于明英宗朱祁镇来说过早的死亡,让朱祁镇接手了一个极难驾驭的大盘,这并不是以朱祁镇的才能所能接手的东西。
对于一个严格意义上讲缺乏能力的人,他的父亲为他制造了太高的难度,这是一切的悲剧的源头,也是无法改变的终局。
白千帆意识到这一点时,其实是到了第四次麓川之战,这是他人生中所参与的最漫长的战争之一,在这场战争曾经的失利和取得进展之时,他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居然会持续这么久,没有想到麓川军居然如此顽强,能够在几乎没有多少实际控制的领土的情况下和庞大的大明进行持续的战争。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人的白千帆无法理解麓川军的顽强反而是正常的,因为麓川与大明的战争只是一个表面的体现,如果真的是那么简单的,单纯的麓川势力与大明之间的战斗的话,那么战争早就该在第二次麓川之战,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取胜,攻破麓川势力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了。
之所以麓川能够坚持那么久,其实是因为大明依靠军事威势实现地对于中南半岛,从交趾到阿瓦,再到麓川的广大区域的羁縻统治秩序的崩溃,周围的各个势力一方面想要脱离大明的控制,另一方面想要试图从中获取改变规则的机会,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麓川的后方得到了严密的保护,人力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而军事实力下滑的大明在正面的消耗战争中显示出来下滑的颓势。
这是让人无奈的事情,对于旁观者来说,得到的是一种无力感,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白千帆来说,可就不仅仅是无奈那么轻的事情了,漫长的消耗战争中,让他的部队遭受到了严重的伤亡,就算他此次战争能够得胜而归,可能卫所也没有机会无法真正恢复过来了。这种程度的伤亡对于他来说是毁灭性的,大量从底层士兵到百户千户军官的阵亡,需要他付出长时间的人力物力来实现恢复,短时间内不可能再回到战争的序列之中参加战斗。
这还不是最让白千帆感到绝望的,真正让他绝望的事情是,就算在这种情况下,他又作为相对独立,没有背景的精锐部队而承担下来了重要且危险的,守护孟养城的任务。
本来像是这种任务应该会由其他的更高级的将领的部队来负责,或者是分配更多的兵力和部队来负责,但是因为前期战争的消耗过大,别说是白千帆这样的指挥使,就算是作为都司最高领袖的都指挥使也有阵亡的情况,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和人力来负责防务。
另一方面,因为麓川腹地各方势力的复杂交错,为了保证战事能够继续推进,不至于被阿瓦王国的势力所阻碍,前方又要安排足够多的兵力,白千帆就在这种情况下担任了孟养城的防备任务,不能不说是一个无奈之举,本身也是埋下了巨大的祸端。
在历史上,就是孟养守备丢掉了孟养城,在意料之外的思机发的奇袭之下,明军的战略安排全盘崩溃。固然可能难以想到主力部队覆灭,思家推出新的代理人来代替思机发的权势的情况下,思机发居然还能纠集起规模如此之大的部队完成反攻。
但是从一开始,像是孟养城这么重要的地方就不该只交给一个守备来管理,虽说这个守备算是明军中的绝对精英,掌管着总人数超过一万的部队,本身的部队也是长年在麓川一带战斗的老兵,但是总归还是军职等级太低,可以控制的兵力还是太少,最终导致战略失利的发生。
对于这场失利,白千帆是最完整,最直接的见证者,如果没有姜榆罔的存在,也许孟养城的战事中,白千帆到最后不过是一个糊涂鬼,不明不白地输掉,死去。
但是因为姜榆罔的穿越,白千帆事先得到了关于这场战争的重要情报,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来亲临战场,甚至直接亲身带兵赶赴最前线的毕露寨。
白千帆这么做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在他和曲靖卫的指挥同知以及指挥佥事商讨后,最终决定还是把毕露寨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一条防线,接纳了来自自己最新提拔和信任的下属,莽古山百户姜榆罔的建议。
他做这个决定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参考,最主要的三个点的考量:
第一点,毕露寨和孟养城的实际防守能力,孟养城虽然城墙高大坚实,相对毕露寨看似坚固,但是也是因为如此,导致火铳等中程武器不能取得目标的功效,要依赖火炮来进行防守,火铳的安全使用距离比毕露寨的防御更近,所以反而在毕露寨,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火铳的威力,同时能够充分利用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士兵数量;
第二点,就是防御战线的问题,孟养城防线并非是筑于孟养城下的防线,而是延伸出去,在孟养城周围的城镇营寨构筑起来的防线,充分利用这些距离孟养城较远的防线,能够将敌人拦截在距离孟养城较远的地方,以空间换时间,阻止孟养城的陷落,达成这个最重要的目标,同时来等待援军的支援。只要孟养城没有失陷,援军到来后就能够依托孟养城和敌军进行消耗防御战,这样还能够保持主动权,相反,如果直接在孟养城下进行战斗,一旦孟养城被攻破,就有可能立刻失陷,这样不仅要面临防线崩溃的情况,而且就算是援军到来,己方也失去了主动权,反而麓川军一方能够以孟养城为核心联系起来其他后方城镇,完成对于明军的包围。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就算是在各个分支防线上没有足够的兵力来防守,也不能放弃这些防线,而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在孟养城中;
第三点,就是白千帆对于姜榆罔的信任与期待了,白千帆其实是一个比较老派的,以战争胜利为最大追求的旧式军人,人在英宗正统年间,但是人的追求还活在明军荣耀的永乐年间,一直看到自己的部队遭到损失和逐渐沦落的他,在见到姜榆罔守住莽古山,并且稳定一方,募集兵力到了上千人后,已然把他看作了自己最得力的部下之一,更是寄寓了远超于他对其他人的期待。
白千帆几乎是有些恍惚地跟随者大军一路前进,深入麓川腹地,开始了远征的行程,这种感觉和体验,他已经很久没有经历过了,大军几乎是一路势如破竹地压制和前进,曾经对明军耀武扬威的麓川军队开始变得不堪一击,只剩下了逃窜的份,连基本的防守都无法正常地做到。
麓川的祖地孟卯很快被明军控制,又夺下了对于麓川来说尤为重要的核心城镇孟养,麓川的战事顺利地超出了白千帆的想象,他在那时几乎以为事情又变回去了,大明又变成了从前的哪一个大明,明军又变成了从前的明军。
麓川的势力被压制,带领军队的兵部尚书王骥也因功受封靖远伯,白千帆激动于这样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一切都发生了转机,明军又恢复了往日的荣耀,为了大明的疆土在远方作战。
但是事情远远没有白千帆在最初的麓川战役取得胜果之后想得那么简单,他必须也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时间是没有倒流或者说重来的说法的,一切的时空都是唯一的,一切都是无法重置的,能够改变的只有居于其中的人,而这种改变是好还是坏都是无法估量的,这对于白千帆来说,是最难以接受的事情之一,但是却正是他所面临的全部真相。
现在是正统年间,现在的他,是曲靖卫指挥使,是靖远伯王骥麾下的守备将军白千帆,他魂牵梦萦的年少时期,那个云南千户之子,年轻气盛的永乐年间大明骑兵白千帆已经一去不还了。
改变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更大的改变是整个时空的改变,这是他不得不承认的,也是被命运强迫承认的。
曾经的大明,可以多线深入远方势力的腹地,进行规模庞大的战争,发动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战役,取得各种意义上的胜利。
但是相较于那个时代的大明,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十年,如果白千帆知道姜榆罔那个时代的说法的话,就是半个世纪,现在的大明,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战争动员能力和军事实力。
上至指挥战争的将领,下到最底层的士兵,还有整体的军事训练水平,军队装备水平,以及战争供应能力,这里包括物资供应和人力储备,都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大明了。
以数十年的荒废和保守作为代价,现在的明军相对过去的明军弱小了太多,而它的总指挥,也是可能对这支部队造成最大的影响的人,明英宗朱祁镇,并不是一个具备军事才能的人,他试图改变,或者只是单纯地阻止大明在军事方面的进一步沦落,但是却根本无力做到。
对于明宣宗朱瞻基来说,他只不过是做了一个选择,在激进和保守之间的战略做了一个选择,他也许也可以再做其他的选择,再去做其他的事情,但是有一点他无法抗拒,那就是人的死亡。
曾经的祖龙,为了抗拒死亡,留下来了无数的传说,那可能是帝王抗拒死亡的源头,但是结果是明确的,那就是死亡时所有人都不得不遵循的客观规律,是人力无法抵抗的。
明宣宗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是简单地去世了,留下来的是年幼的明英宗朱祁镇,以及可能无法改变的结局。
朱瞻基就像一个铁道的扳道工,让火车走向了另一个岔路口,也许他在做出变向的决定时,并没有想到这列火车会一去不返,会再也没有扳回原本的方向的机会,但是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明宣宗过早的死亡,或者说,相对于明英宗朱祁镇来说过早的死亡,让朱祁镇接手了一个极难驾驭的大盘,这并不是以朱祁镇的才能所能接手的东西。
对于一个严格意义上讲缺乏能力的人,他的父亲为他制造了太高的难度,这是一切的悲剧的源头,也是无法改变的终局。
白千帆意识到这一点时,其实是到了第四次麓川之战,这是他人生中所参与的最漫长的战争之一,在这场战争曾经的失利和取得进展之时,他都没有想到这场战争居然会持续这么久,没有想到麓川军居然如此顽强,能够在几乎没有多少实际控制的领土的情况下和庞大的大明进行持续的战争。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人的白千帆无法理解麓川军的顽强反而是正常的,因为麓川与大明的战争只是一个表面的体现,如果真的是那么简单的,单纯的麓川势力与大明之间的战斗的话,那么战争早就该在第二次麓川之战,兵部尚书王骥带兵取胜,攻破麓川势力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了。
之所以麓川能够坚持那么久,其实是因为大明依靠军事威势实现地对于中南半岛,从交趾到阿瓦,再到麓川的广大区域的羁縻统治秩序的崩溃,周围的各个势力一方面想要脱离大明的控制,另一方面想要试图从中获取改变规则的机会,而最终的结果就是麓川的后方得到了严密的保护,人力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充,而军事实力下滑的大明在正面的消耗战争中显示出来下滑的颓势。
这是让人无奈的事情,对于旁观者来说,得到的是一种无力感,但是对于身处其中的白千帆来说,可就不仅仅是无奈那么轻的事情了,漫长的消耗战争中,让他的部队遭受到了严重的伤亡,就算他此次战争能够得胜而归,可能卫所也没有机会无法真正恢复过来了。这种程度的伤亡对于他来说是毁灭性的,大量从底层士兵到百户千户军官的阵亡,需要他付出长时间的人力物力来实现恢复,短时间内不可能再回到战争的序列之中参加战斗。
这还不是最让白千帆感到绝望的,真正让他绝望的事情是,就算在这种情况下,他又作为相对独立,没有背景的精锐部队而承担下来了重要且危险的,守护孟养城的任务。
本来像是这种任务应该会由其他的更高级的将领的部队来负责,或者是分配更多的兵力和部队来负责,但是因为前期战争的消耗过大,别说是白千帆这样的指挥使,就算是作为都司最高领袖的都指挥使也有阵亡的情况,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和人力来负责防务。
另一方面,因为麓川腹地各方势力的复杂交错,为了保证战事能够继续推进,不至于被阿瓦王国的势力所阻碍,前方又要安排足够多的兵力,白千帆就在这种情况下担任了孟养城的防备任务,不能不说是一个无奈之举,本身也是埋下了巨大的祸端。
在历史上,就是孟养守备丢掉了孟养城,在意料之外的思机发的奇袭之下,明军的战略安排全盘崩溃。固然可能难以想到主力部队覆灭,思家推出新的代理人来代替思机发的权势的情况下,思机发居然还能纠集起规模如此之大的部队完成反攻。
但是从一开始,像是孟养城这么重要的地方就不该只交给一个守备来管理,虽说这个守备算是明军中的绝对精英,掌管着总人数超过一万的部队,本身的部队也是长年在麓川一带战斗的老兵,但是总归还是军职等级太低,可以控制的兵力还是太少,最终导致战略失利的发生。
对于这场失利,白千帆是最完整,最直接的见证者,如果没有姜榆罔的存在,也许孟养城的战事中,白千帆到最后不过是一个糊涂鬼,不明不白地输掉,死去。
但是因为姜榆罔的穿越,白千帆事先得到了关于这场战争的重要情报,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来亲临战场,甚至直接亲身带兵赶赴最前线的毕露寨。
白千帆这么做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在他和曲靖卫的指挥同知以及指挥佥事商讨后,最终决定还是把毕露寨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一条防线,接纳了来自自己最新提拔和信任的下属,莽古山百户姜榆罔的建议。
他做这个决定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参考,最主要的三个点的考量:
第一点,毕露寨和孟养城的实际防守能力,孟养城虽然城墙高大坚实,相对毕露寨看似坚固,但是也是因为如此,导致火铳等中程武器不能取得目标的功效,要依赖火炮来进行防守,火铳的安全使用距离比毕露寨的防御更近,所以反而在毕露寨,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火铳的威力,同时能够充分利用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士兵数量;
第二点,就是防御战线的问题,孟养城防线并非是筑于孟养城下的防线,而是延伸出去,在孟养城周围的城镇营寨构筑起来的防线,充分利用这些距离孟养城较远的防线,能够将敌人拦截在距离孟养城较远的地方,以空间换时间,阻止孟养城的陷落,达成这个最重要的目标,同时来等待援军的支援。只要孟养城没有失陷,援军到来后就能够依托孟养城和敌军进行消耗防御战,这样还能够保持主动权,相反,如果直接在孟养城下进行战斗,一旦孟养城被攻破,就有可能立刻失陷,这样不仅要面临防线崩溃的情况,而且就算是援军到来,己方也失去了主动权,反而麓川军一方能够以孟养城为核心联系起来其他后方城镇,完成对于明军的包围。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就算是在各个分支防线上没有足够的兵力来防守,也不能放弃这些防线,而把所有兵力都集中在孟养城中;
第三点,就是白千帆对于姜榆罔的信任与期待了,白千帆其实是一个比较老派的,以战争胜利为最大追求的旧式军人,人在英宗正统年间,但是人的追求还活在明军荣耀的永乐年间,一直看到自己的部队遭到损失和逐渐沦落的他,在见到姜榆罔守住莽古山,并且稳定一方,募集兵力到了上千人后,已然把他看作了自己最得力的部下之一,更是寄寓了远超于他对其他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