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人在评阅完给自己分配的卷子之后,再评阅其他阅卷人已经评完的卷子,让每一份试卷在所有阅卷人的桌子上轮流评阅一遍,这就称之为“转桌”。此时的阅卷不是用分数来表示成绩,而是用符号。有五个等级,分别是“圈尖点直叉”,类似于后世的五级计分法,这就是一个成语“可圈可点”的由来。当然,每位阅卷官有不同的喜好,出现不同的评价也是正常,但差别不能太大,因为差别大了会有‘各存成见,有上下其手之弊’,所以考官们在批阅同一份卷子时,便会出现‘圈不见点,尖不见直’的现象。
阅卷大臣们的阵容十分豪华,由内阁大学士徐阶领衔,翰林院学士、编修以及詹事府的太常博士等等,正襟危坐在文华殿中,开始排定名次。
文华殿的桌子拼成了长案,因为殿试阅卷与众不同,每个考官看完一份,便要递给左手边的阅卷官。这样轮流传看,八位考官就能看到每个考生的卷子。这种阅法只有殿试阅卷才会出现。
徐阶这边看了不到两个时辰,忽然见太监过来传旨,让徐阶带着所有卷子去西苑精舍,皇帝要亲自阅卷。
众考官面面相觑,只好放下了手中的卷子,跟随徐阶去西苑。
在精舍中,众人见到了满面红光的嘉靖帝,当然嘉靖帝的精力其实很充沛,因为每年圣寿、元旦,众大臣都要上贺表,对贺表情有独钟的皇帝可以不眠不休连着看几百份的贺表,那工作量可比八个大臣大多了,所以嘉靖帝要阅看所有的卷子,没有人认为他做不到。
在皇帝面前,众人更加小心了,名列一二甲的卷子必须是七个圈以上,其余的便落入三甲。众人便在给“圈尖点直叉”的过程中,几乎都与第一位阅卷官相同,而第一位阅卷管正是徐阶。
嘉靖帝看了小半个时辰的卷子,坐直身子道让黄锦打了一盆凉水来,浸了手帕擦了擦脸,“卷子不提神。”
看样子嘉靖帝看过的这几十份卷子,似乎都不合他意。
徐阶就将手上一份卷子推荐了上去,道:“臣这里有一份卷子,窃以为可以名列三鼎甲。”
众人都抬头望去,就见嘉靖帝接过卷子,先是扫了一眼,然后嗯了一声,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
徐阶推荐这份卷子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卷子的中心论点是“水旱何所恃?恃天子有爱民之心”。
这文章提到,皇帝端居九重,听到百姓遭灾,流离失所,于是“进忠良,远邪佞,公赏罚,宽赋役,节财用,戒聚敛,却贡献,罢工役,斯图治有其实矣”,是“节惠爱民”之举,百姓倚赖皇上的“爱民之心”,所以抵抗了天灾,度过了难关。
这让嘉靖帝龙颜大悦,当即道:“徐阁老的眼光还是好啊。”当即便要点这文章做魁首,然而忽然一顿,道:“会元的文章在哪里?”
大学士张治急忙将手上的卷子呈上去,道:“会元的卷子在此。”
嘉靖帝满怀着挑剔之心,看到卷子末尾那几行字已经有点飘的感觉,心道就凭这笔烂字,还想凑齐一个前无古人的大六元?
但真香预警很快就出现了,嘉靖帝一目十行看下来,哈哈大笑,然后又一字一句细细品读,然后又是一阵仰天大笑。
在坐的只有张治见过这卷子,自然知道详细,其他人看得莫名其妙,但又不敢出言询问,心里有如被蚂蚁跑过似的,都想看看这卷子上到底写了什么,看样子绝对是掻到了皇帝的痒处啊。
却原来陈惇的这份卷子,同徐阶荐上去的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写的是“水旱、地震,恃圣人有恤民之政”。
与“爱民之心”不同的是,帝王不仅仅是爱民,而且还抚恤百姓,有实实在在的抚恤政策,而这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在于,陈惇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点。
他说所谓的‘小民愁怨之气,上干天和,以致召水旱、日食、星变、地震、泉涸之异’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地震、水旱跟上天警示没有关系,也就根本不是万民有怨,政事不协的缘故!
说起来,自古天降大灾,因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老天爷要降下天灾来,就是说明皇帝肯定哪里做得不对,才惹怒了老天爷,但现在陈惇说这绝对不对,如果老天爷这么表达不满的话,那尧舜时候连发了十三年大水,难道还是上天对尧舜不满不成?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说尧时洪水汜滥,蛇龙为患,五谷不登,民无定居,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人民灾难深重。如果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那尧舜这样的上古帝王就应该天天带着人民祈祷,请求上天不要降罪了,可是尧先后指派鲧、舜、益和禹治理洪水,益采用焚烧林木驱赶禽兽,疏导九河,用了九年的时间最后形成江、淮、河、汉诸水,流入大海。蛇龙禽兽各有所归,人民得以平安生活。
这就是“恤民之政”,陈惇拿尧舜禹治水的例子说明,第一,水旱、地震并不是上天对君王不满,如果非要说是,那也一定是上天用这种磨难来考验君王是否有“坚韧不拔之心”。第二,百姓受到天灾人祸,能带领百姓走出困境的不是上天,而是君王。第三,国家多灾多难不怕,只要上下一心,帝王有爱民之心,有恤民之政,而百姓有不离不弃之心,有始终不渝之志,那么大家团结在以嘉靖帝为核心的领导下,努力奋斗,克服天灾指日可待。
你说这种替嘉靖帝摆脱了骂名,维护了名声还解了围的文章,嘉靖帝怎能不爱呢?
只见嘉靖帝如饮甘酿,那本来就红通通的神色更是光芒万丈,兴奋地在屋子里踱步,“……你们看,你们看看这文章,是不是状元的文章?”
众人一看嘉靖帝那神色,心中谁没有数?接过卷子匆匆扫了几眼,就没口称赞道:“状元出来了,状元出来了!”
“这文章写得真叫一个体制朴实,音调和谐,基调圆熟,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而且立意广阔,以尧舜禹治水论证,是以尧舜期待陛下,”众考官都道:“臣等恭贺陛下,这卷子应为第一!”
嘉靖帝抑制不住笑意,嘴上却道:“你们都觉得是第一?第一的话……可就真出来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六首状元了!”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那边陆炳极言道:“这可是国朝前所未有之盛事,也是自唐宋开科取士以来,第一个真正的县府院、乡会殿连中的六元!国朝二百年之文运,就汇聚在今日了!这可绝对是古今华夏所未有之典,这六元的祥瑞落在了嘉靖一朝,乃是陛下盛德所致,有千古一帝,方才有这千古一臣,臣谨为陛下贺!”
嘉靖帝看着陆炳:“有你说的这么厉害吗……你什么时候来的?”
“臣是监考,要为殿试保驾护航到底,”陆炳正色道:“臣能亲眼看着这六首状元诞生,倍感荣幸!臣都可以预见到,这丙辰一届的进士题名碑,将高高在上于众碑之上,屹立千古!”
每一届大比之后都会立进士题名碑。也就是立一个石碑,刻上本科所有人的名字,然后在国子监的碑林里立起来,供后世瞻仰。
这虽然是极为荣耀的事情,但要知道的是,每三年就会有一个石碑出现,上面密密麻麻刻着三百人的名字,但其中也只有少数人能脱颖而出、建功立业,所以碑林也只不过是个有一些名声的景点罢了。
但今年肯定不一样了,嘉靖三十五年的进士题名碑注定名垂千古,就是因为一个六首状元诞生了!
嘉靖帝心中美地像花儿一样,当初说要给这小子一个恩典,却也没指望着他能这么争气,不仅中了进士,还要做一个前无古人的大六元,这六元不仅是朕钦点的,而且这人还是朕慧眼识出的,朕识人之明,又有谁比得上呢?
殿内的人都称颂起来,唯有张居正愤怒不已,他看这文章,巧言诡辩,为嘉靖帝的过失遮掩,为了一己私利而邀宠媚上,简直是溜须拍马,不顾廉耻!
所谓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意思是说如果顺从君王而助长了君王的过错,这个罪过还算小的;倘若故意逢迎君王的过错,那罪过可就大了。
如今嘉靖帝不肯罪己,不肯求言,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作臣子的不试图匡救,反而力图遮掩,为嘉靖帝的不负责任找理由,这难道不是逢君之恶?
在张居正看来,写出这种文章的人绝对是个奸佞,而且是个一意媚上的奸佞,这和严嵩有什么区别?他一腔怒火实在难以忍住,却被徐阶狠狠摁住在座位上动弹不得。
张居正在徐阶严厉的目光下,不能再说什么,这怒火越来越大,等到再低头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这一腔怒火一下子有了泄处,当即高声道:“臣这里有一篇文章!”
嘉靖帝嗯了一声,脸上的兴奋久久不退,闻言道:“你那文章有什么妙处?难道还能比状元这一篇好?”
黄锦乐呵呵将张居正手中的卷子接了过去,徐阶心头顿时生出一种不妙来,他的目光在张居正和嘉靖帝身上来回移动,就见张居正负气而立,而皇帝拿到卷子之后,那笑容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愤怒交集之色。
风云变幻不过是俄顷之事,嘉靖帝面色狰狞,牙齿咯咯作响,浑身每一块肌肉仿佛都不受控制地抽动着,眼中射出凶光来,而那卷子在他的手中,几乎要被撕裂开来。
是什么让嘉靖帝如此愤怒,只见那卷子上用工整的馆阁体写了:水旱何所恃?恃人君有修省之政。
“恭惟皇帝陛下,毓聪明睿智之资,备文武圣神之德,握於穆之玄符,承国家之鸿业,八柄以驭臣民而百僚整肃,三重以定谟猷而九围式命,盖已操太阿于掌上,鼓大冶于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汉以下矣!”
这种夸赞嘉靖帝差不多免疫了,他接着往下去看,“乃犹进臣等于廷,图循名责实之术,欲以绍唐虞雍熙之化,甚盛心也。臣草茅贱士,何敢妄言?然亦目击世变矣,顾身托江湖,有闻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尽者。今幸处咫尺之地,得以对扬而无忌,敢不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
好,倒要看你怎么言之。
“今者地震天鸣,白虹贯日,恒星昼见,太阳无光。内贼纵横,外寇猖獗。财匮民穷,怨谤交作。而中外臣仆方且乘机作奸,排忠直犹仇雠,保奸回如骨肉。日复一日,愈甚于前,祸变之来恐当不远。”
这话简直让嘉靖帝以为自己眼睛出现了幻觉。
如今水旱、地震、日食月食,都是因为有奸贼不除,有内贼还有外贼!内贼陷害忠良,勾心斗角,马上就有大祸临头了!
“天下之财,其生有限。今光禄岁供增数十倍,诸方织作务为新巧,斋醮日费钜万。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而内府取入动四五十万。宗籓、贵戚之求土田夺盐利者,亦数千万计。土木日兴,科敛不已。数年以来,寿宫之费几百万,织造之费几百万,黄河之溃几百万,今大工、采木费,又各几百万矣。土不加广,民不加多,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闻江南新有厘金之策,此今国家之财用耗竭可知矣!”
陛下崇奉道教、花销无度,土木日兴,又要建宫殿,又要织造,加上宗藩、勋戚的赐田颁土,朝廷只好增加捐税,各级官吏相继盘剥,使得百姓家徒四壁,穷困之极,几乎已经到了极限。
特别还提到了厘金之策,说这七十万两白银就是在吸江南百姓的血,“夫市井之地,贫民求升合丝毫以活身家者也,陛下享万方之富,何赖于彼?且皇庄十二店,为屋几何,而岁有万金之课,尤嫌不足。况特遣中贵,赐之敕书,以压卵之威,行竭泽之计,民困岂顾问哉?”
嘉靖帝头晕眼花,一双大手却死死捏着这犯上的言论,逼着自己看下去。没想到等他看到后面,这悖逆之言越发狂乱——
“上谓臣僚不改因循,必致败亡。臣谓上不改操切,亦未必能中兴也。上有爱民之心,而未见爱民之政;有听言之明,而未收听言之效。喜怒轻发,号令屡更。见群臣庸下而过于督责,因博鉴书史而务求明备,凡上所长,皆臣所甚忧也。”
皇帝老是说百官群臣不改自己的病根,总有败亡的一天。而我说陛下你不改你的苛刻严厉,即使群臣改了病根,也不会有中兴的一天。陛下你有爱民之心,但根本看不到爱民的政策;你能辨得了是非,但却不是从兼听则明而来。
何况你随喜随怒,没有定数,以至于你的诏书号令朝令夕改,没有固定。你看到群臣平庸,就很严厉地责备他们,殊不知这是你自己选拔出来的人。你看到史书里的条条框框,就要求大家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来做,却不知道今日和往昔的区别。
你英察自信,果断刚明,有很多的优点,但殊不知这些优点,反而是臣子们担忧的地方。
嘉靖帝身上的优点,比如聪明独断、善于制衡,擅用权术,使得大臣不敢欺瞒他,但要知道,正如老子所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治浑沌则人民淳朴忠诚;政治清晰细密,人民反而狡黠、抱怨。
皇帝太狡猾,聪明过头,对手下人用了太多的手段,就使得底下人为了迎合或者对付他,而更加狡猾和聪明。那么大家心不往一处使,都想着怎么对付,怎么算计去了,这个朝堂就像一个优胜劣汰的角斗场,淘汰出去了不善于勾心斗角的人,而留下了一帮只善于玩弄权术的人。
“……自古帝王未有不遇灾而惧者。向来奸佞荧惑圣听,贿赂公行,赏罚失当,灾异之积,正此之由。余慝未除,宿弊未革。伏愿奋发励精,进贤黜奸,明示赏罚。”
嘉靖帝的脸色仿佛地狱中脱出的罗刹一样,声音如从九幽黄泉发出的一般,那种杀气直刺殿内所有人的肝胆:“这卷子是谁做的?!朕要将这无父无君、狂悖犯上的畜生,碎尸万段!”
徐阶蹉跌了一跤,脑子里嗡嗡作响,看张居正已经完全僵在那里,恨不能将这个学生痛打一顿,但为时已晚:“陛下,臣……”
“徐阁老要为他说话?”嘉靖帝冷冷地看着他:“这阅卷还没有结束呢,你就迫不及待以座师自居了?你的好学生原来不止杨继盛一个啊?”
徐阶浑身血液冰凉,当即顿首谢罪道:“陛下误会了,臣与这些考生素未谋面,他们心中所想,笔下所书,臣又如何得知?臣恳请陛下明鉴,所谓书生之言,不可信也,他们误闻市井之言,尚狃书生之见,遂发狂论。臣仰惟圣德,不加追究,宽大处理。”
嘉靖帝面色变幻,嘴角一阵阵痉挛,却并没有听他的话:“徐阁老爱护士子,也要他们对得起你这份爱护才是,你看看他写了什么,还敢跟朕要求宽大处理吗?”
徐阶战战兢兢接过试卷,一看之下几乎眼前一黑,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却依然被这卷子上激烈的言辞所惊吓,他背后出了一身冷汗,怪不得皇帝会发雷霆之怒,就是十年前杨最他们规劝皇帝远离斋醮的那几封奏疏,都没有这么毫不隐晦地明示皇帝的过错!
他再一看卷子上的名字,“……苏州吴启和?”
他对这个名字当然不陌生,会试第一名是陈惇,第二名就是吴启和,若不是陈惇的卷子被嘉靖帝看上了,徐阁老原本就准备点吴启和做会元的。
这还真是他看中的学生,徐阶暗暗痛悟道,居然和杨继盛一样,以披肝沥胆、倾吐肝心为忠悃,还有这闯了大祸的张居正,自己这都是什么眼光,怎么挑选的学生啊?
且不说徐阁老如何质疑自己了,只听嘉靖帝道:“陆炳,你去将人即时锁拿下狱,问清幕后主使是谁,朕不会轻饶了他的!”
陆炳眉头动都不动,当即便要奉旨拿人,却听一个尖细的声音响起来:“陛下,奴婢倒是听闻,吴启和仿佛和您钦点的状元郎陈梦龙……有亲啊。”
“有什么亲?”嘉靖帝仿佛一头老虎,择人欲噬。
“亲表兄弟。”陈洪压低声音道。
此时星夜之下,安享太平盛世的北京城,依然灯火不眠。虽然连续刮了两天两夜的沙尘暴,然而城里的百姓并不惧怕这天气,还吃吃,该喝喝,尤其是夜市的小摊前面,依然有许多人携家带口,倘佯夜市。
然而他们的欢乐气氛并没有维持多久,就看到若干缇骑的马蹄声响起,横冲直撞,在夜市上引起一片惊呼,还踢碎了好几个摊位。
“缇骑夜出,”摊老板就摇头道:“不知道又是哪个官儿倒了霉了。”
而此时北京城的四方胡同里,有个别致的小院落,这院子从外头都能挺高里面闹哄哄的笑声,里头不是别人,正是陈惇带着一帮人大杀四方——打马吊呢。
马吊作为消遣、娱乐加社交的游戏,早就风靡大明,陈惇自然玩过。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四人个玩,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
大明百姓还是很酷爱这个游戏的,无论贵贱,都精于此道,许多人整日沉溺于打马吊,万事不管,到处还有马吊馆子,那叫一个乌烟瘴气,跟后世的麻将馆没什么两样。
陈惇的水平一般般,不过他不承认自己水平不行,总说自己手臭,但他摸到好牌也打个稀烂,被吴兑孙鑨和邹应龙合伙辇出了牌局,只好眼巴巴站在一旁出言指点。
在陈惇的出言“指点”之下,吴兑连连输了两轮,气得他大叫道:“你这狗头军师!”
陈惇被限制发言了,只好颠颠地凑到旁边那一桌去,那一桌倒没有玩马吊,玩的是双陆。诸大绶和林润连个谦谦君子人绞尽脑汁地对弈着。
双陆棋是双人玩的游戏,黑棋白棋都各有十五颗棋子。棋子放在由二十四个点标示的棋盘上。而棋盘共分四个区,谁先将所有棋子走到自己的内盘中就获胜了。也就是将所有自己的棋子由二十四点位置向一点位置逆时针移动到自己的内盘中。
这的确是君子玩的游戏,眼见这两人胶着在一起了,陈惇刚要出言指点,就见林润呵呵一声,道:“臭棋篓子不要开口说话。”
原来陈惇不仅是马吊打得差,他是任何棋牌都不行。
陈惇怒了,拂袖而起,干脆来到院子里晒月亮,院子里居然还有一个人仰头望月,陈惇这下大有亲近之感,还想着这人跟自己一样,也是因为打得烂被轰出来的——结果吴启和转过头来,认真道:“八局里赢了六局,他们建议我出来透透风。”
陈惇面无表情:“是吗,好的。”
吴启和微微一笑,忽然问他:“北平的灯火和苏州有什么区别?”
陈惇也望着远处星火交辉的闹市,随口道:“没什么两样,北平瞧着更富贵些。”
吴启和道:“……每当看到这样的景象,我就在想,这种太平还能粉饰多久?这种富贵又能绵延几时?”
陈惇听这话似乎有些不对,道:“这话是怎么说的,谁不希望太平永久,富贵延绵呢?”
“一路北上,离开了苏州,我才见到了大明太平假象下的真实模样,”吴启和回忆道:“原来江南富庶是真的,而一越过长江,就仿佛从天堂落到了地狱!”
吴启和从来没有远游过,他生长在苏州,从小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离开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镇江了,他想当然地以为大明治下的所有土地,都和苏州一样,百姓过着饱暖的日子,而富贵人家丝竹不断于耳,如果没有倭寇就更太平了,而倭寇也只不过是撮尔小贼,很快就会在官军的打击下化为齑粉。
然而后来他就看到,倭寇在大明的土地上为害日烈,肆无忌惮,而官军不能奈何。
原来他以为,圣天子不上朝也没什么,垂拱而治嘛,汉文帝也怠政,崇尚无为而治,还被贾谊骂过呢,但仍然称得上是贤君,而他治理的百姓依然安居乐业,依然有文景之治。今上也崇尚无为而治,为什么那帮言官要前仆后继,非要危言耸听,触怒君上呢?
然而等他兴致勃勃越过了长江,就看到路有骸骨,饿殍遍野的情景,连着几年的灾荒,让北方各省收成大大降低,得不到官府救济的百姓哀嚎遍野,而在这种艰难的时候,居然还有官吏侵吞渔利,鱼肉百姓。
吴启和仿佛从一场大梦中醒来,他意识到真正的大明是眼前这个样子的,而整个国家已经痼疾缠身,国事蜩螗,如汤如沸,灾害频频而盘剥需索无度,兵戈四起、南北不宁,大小起义,叛乱四起,大好河山,其实岌岌可危!
他来到了北京,却又亲眼看到杨继盛被处决于西市,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根本不是无为而治,而是荒废政事,亲佞远贤,导致大明奸邪当国,内不修政治,外难御强敌!而真正的忠臣却因为直言进谏而就戮,而士大夫想要报效却无门路可循。
国家已是千疮百孔,危机重重,朝廷中的大臣们,谁也提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谁也不能匡救这大明的弊政,反而在逢君之恶,竭力奉承,进献着一片片阿谀奉承的青词,以求高官显位。
这大明的政局,已经污浊不堪至此,吴启和通过连日的苦思冥想,终于意识到能改变这一切的只有皇帝,他认为当今的嘉靖帝,天质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也可为禹、汤、文、武,百废俱举,其实不过在他一振作间而已!
如果皇帝亲贤臣远小人,还有会奸党把持朝政戕害忠良吗?
如果皇帝爱民如子,还有官吏欺压百姓吗?
如果皇帝振纲纪、开言路,还有人作威作福蒙蔽圣听吗?
如果皇帝振作了,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拨云见日,所以唤醒帝王,就是吴启和的最终目标。遥想当今初登大宝时,即铲除积弊、革新政事,扫清了正德一朝的乌烟瘴气,天下人高兴地说,天下终于太平了。可惜好景不长,皇帝被妖道所惑,竟迷上了修玄,致使郊庙不亲,奸邪并作,结果国事日颓、江河日下!
只要皇帝能从深宫之中走出来,国家就能振奋,只要皇帝不再沉迷于斋蘸,百姓就会死心塌地地拥戴他,也使得臣下能洗刷数十年谄媚君主之耻,如此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何愁不能复太平盛世?
在吴启和看来,天下百姓如饥寒待毙之赤子,是亟待皇帝这个为人君父的承担责任。
而天下意识到危机的人不在少数,多少言官批鳞碎首进谏,但收效甚微,吴启和想要让皇帝听进他的肺腑之言,就必须用最激烈的言辞耸动人心!
“你怎么了?”陈惇发觉他今天仿佛不太对劲,想来想去只觉得他飘飘欲仙倒像是孔庙里舍身成仁的圣人似的:“今天好奇怪哦。”
吴启和道:“我做了一件大事,但绝不后悔……只担心家人受我牵累,不过有你在,我就放心了。”
陈惇刚要说话,就听见胡同口忽然传来了杂乱的声音,这哒哒的脚步声伴随着呵斥声:“看什么看,镇抚司办案,无关人等,速速回避!”
“都让开,锦衣卫捉拿人犯,如有阻拦,视同案犯,一并捉拿!”
在厉声呵斥下,一条胡同探头探脑的人吓得立刻关门闭户,动作稍迟的,少不了得挨上几下。
而那脚步声分明是朝着他们这个小院子来了!
陈惇皱起眉头,他听到锦衣卫的名字,第一反应是六爷或者九爷的人来找他了,然而这种架势可不像是闹着玩的,兴师动众还夤夜封锁,只见这个小院子被围地跟个铁桶似的,大门很快就被咚咚砸响了。
“开门!”这是朱六的声音,但听起来又威严又陌生。
屋里的人都听到了响动,孙鑨就道:“是谁?”
“锦衣卫!”朱六道:“奉钦命捉拿犯人,快开门!”
屋里的人莫名其妙地走出来,被震天的敲门声惊住了,“我没听错吧,锦衣卫捉拿人犯?这里只有今科贡士,没有人犯!”
“抓的就是今科的贡士,”门外道:“快开门!”
门刚刚打开,锦衣卫的校尉们就冲了进来,小小的院子被踏得地几乎都颤抖了。
“六爷,”陈惇压下心中的不安,道:“你这来的哪一出?你要来蹭酒喝可以,可不许带刀入白虎堂!”
朱六神色肃穆,视若无睹,目光扫过一众人,道:“谁是苏州贡士吴启和?”
“我就是。”吴启和不惊不讶,上前一步道。
“锁了!”朱六喝了一声,当即两个校尉上前,一个环形的铁链便飞起来,直直套住了吴启和的脖子,拽地吴启和一个趔趄,差一点栽到在地上。
在众人的惊呼声中,一个大枷套了上来,铁链上的手铐飞快地拷住他的双手,紧接着一只环形脚镣套住他的双脚,把人从上到下牢牢锁住了。
“你们干什么?!”众人大惊失色道:“为什么拿人?”
“奉旨捉拿吴启和这个狂悖犯上之人。”朱六冷冷道,看到目瞪口呆的陈惇,一挥手:“还有同犯陈惇,把人给我……带走!”
霎时间校尉们也如虎狼一般地冲了过来,陈惇下意识闭上眼睛等待枷锁套颈,没想到下一秒被人打横架起来,拖了出去。
锦衣卫来去如同旋风一般,等人都走了,院子里的人才炸了锅:“无法无天,无法无天,天子脚下,居然捉拿今科会元,岂有此理!”
“锦衣卫拿人必须经刑科给事中佥签,出示驾帖方才能拘捕。”吴兑一拍大腿:“他们没有出示驾帖,是非法拿人,咱们去刑部告他们!”
“你们没听到锦衣卫说……奉旨捉拿?”诸大绶倒吸着冷气:“少伯和梦龙做了什么啊?”
众人齐齐咽了口唾沫,陶大临迟疑道:“除了殿试,我想不到还有其他拿人的理由了……难道殿试出了问题?”
众人想到舞弊上面,可又随即死死否认了,殿试那样的地方,几十双眼睛盯着,怎么作弊?而且他们是绝不相信陈惇和吴启和会作弊的,可是如果不是舞弊,他们又怎么能被锦衣卫奉旨捉拿了呢?
他们是万万没有想到吴启和的卷子惹怒了皇帝的,思来想去他们立刻分散去打听和求救,有的去了刑科询问拿人事由,有的拜访考官,有的呼吁士子……这一夜好不慌乱。
而锦衣卫出了胡同,就将吴启和押上了胡同口的囚车里,而朱六和陈惇坐上了马车,一路风驰电掣,陈惇一看这方向,心里似乎有些明白:“去西苑?”
朱六点了点头,放下了帘子,神色凝重道:“……你摊上事了。”
陈惇咳咳了两声,“看出来了。那什么,六爷,生活已经将我搓圆揉扁了,您就告诉我怎么回事吧……我的胆子可都是在你们锦衣卫练出来的。”
朱六压低声音,却也只说了“卷子”两个字,不是他不肯说,而是宫里大都督传出来的消息就只有这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卷子,”陈惇道:“狂悖犯上……”
难道是我马屁没拍好,拍到马蹄子上了?
不可能啊,我就算阿谀的意思比较重,也不至于“狂悖犯上”,思来想去他觉得出问题的不是自己,而是吴启和。
又联想到吴启和自从考试之后,便有些不能解释的古怪,陈惇心中大概也就能确定,这次的事情,应该落在吴启和的卷子上。
“抓他就行了,抓我做什么?”陈惇一万个糊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等到马车赶到了西苑,朱六将他送到宫门,对门上守卫的人道:“锦衣卫奉旨将人送到。”
这时候大概已经是半夜二更的时候了,身后虽然有十几盏灯笼照明,陈惇依然看不清门楼上的人,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六爷,宫门落钥了,咱们进不去啊。”
宫门每天会落钥,也就是在一定时辰上锁,如果有紧急事情需要连夜叩阍传递消息,英宗时期,太监曹吉祥谋反,告密人吴瑾就是由长安右门门隙投入奏疏。
所以陈惇他们应该进不去的,没想到不一会儿楼上忽然缒下来一个篮子。
朱六看了看陈惇,陈惇也看了看朱六。
“愣着做什么,”朱六见他不知所措,推了他一把,示意他钻进篮子里:“……拉你上去。”
陈惇悠悠忽忽钻到了篮子里,这篮子似乎发出了轻微的咔吧声,吓得陈惇就要钻出来:“不行不系,这篮子不结实。”
“什么不结实,”朱六把他摁回去:“几百份奏疏都用这个篮子拉呢,你也没几两肉。”
陈惇战战兢兢蜷缩在篮子里,那篮子上面的绳子摇晃了一下,随即把他抬了起来。
朱六看他升了两米了,才道:“坐稳了啊,上次有个官儿没坐稳……不提了不提了,你不要晃啊,眼睛一闭一睁,就到了!”
篮子晃晃悠悠升了起来,陈惇莫名感觉自己像个正在传输的货物。
他悬在半空中晃啊晃地,看朱六他们在下面,很快就看不清脸了。不一会儿就有人把他从腋下一扶,他睁眼一看,果然已经上了门楼。
“跟我来。”宫门的守卫提着灯笼,两人下了楼急匆匆往海子赶去,西海子专门有一艘小船候着,陈惇气喘吁吁坐上去,小船如离弦之箭往中央的琼岛上开去。
很快就抵达万寿宫,陈惇在殿前等候,看到大殿旁边的直庐里,第一、第二间房都黑黢黢的,只有第三间房子的灯火亮着,心道陆炳还在,顿时吃了一剂定心丸。
直庐就是嘉靖帝专门给大臣们所赐的房屋,是方便亲近的臣子专门陪伴他修玄的。原本宫中有文渊阁,内阁大臣入值文渊阁,在那里办公,不过当嘉靖帝移居西苑的那一刻,权力中心就从大内转移走了,而百官们很少见到皇帝,只有亲近的重臣们,而且青词写得令嘉靖帝满意的,嘉靖帝才带他们一起玩。
而几位重臣不能又办公又修玄,往来奔波,于是嘉靖帝体谅严嵩的辛苦,就给他赐下了大殿旁边廊署的两间房子,这就是所谓的“直庐”,直庐中除书案外,还备有床榻桌椅,以供休憩所用。
当然这东面第一间房屋自然是首辅严嵩的,而第二间却不是次辅徐阶的,而是大学士、吏部尚书李默的房间,李默自从去而复来之后,就得到嘉靖帝的无比荣宠,不仅赐下直庐,甚至还许苑中乘马,。
第三间房子就是陆炳的。至于西边的几间屋子里,住着袁炜和李春芳,嘉靖帝时时召他们拟写青词,也就不吝赐直庐一间。
那么反而是徐阶,至今还没有得到一间直庐,还要跟侍卫们挤在一起。
但陈惇走入大殿,却看到了拱手立在一旁的徐阶。显然徐阶神情不安,欲言又止,而大殿之中气氛紧张,那引他进入的太监已经悄悄暗示过了,嘉靖帝现在处于盛怒之态。
“学生陈惇,叩见陛下。”陈惇就道。
“把帘子打开。”嘉靖帝的面容露了出来,陈惇看了个清楚,只见他两个太监一个扇风,一个给他搓揉胸口,这样还让皇帝愤怒地有如一头公牛似的。
“说,”嘉靖帝怒气蓬勃的声音在头顶上响起:“吴启和是你什么人?!”
“吴启和是学生的表兄。”陈惇道:“学生的母亲,和吴启和的父亲,是一母同胞的兄妹。”
“认得痛快,”嘉靖帝道:“朕再问你,你可知吴启和是个什么样的人?”
“回陛下,吴启和为人宽厚,孝于亲,友于弟,忠于朋,爱于友。”陈惇不假思索道:“仁爱出于天性,忠孝发自内心……”
“他是个忠孝仁义的人?屁话!”嘉靖帝怒道:“你有意袒护他,是想干什么?!”
陈惇装作无所知的样子:“学生说的是真话,而且学生不明白什么叫有意袒护,斗胆请陛下明示。”
嘉靖帝一挥手,一张皱皱巴巴的卷子就落在了他的面前,陈惇就知道问题果然出在卷子上,捡起来一看之下,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却依然被吴启和激烈的言辞,痛斥时弊的无畏.惊出一身冷汗。
身边一个小太监想要给他照亮一些,却被陈惇谢绝了:“不用了……”
“你看完了?”嘉靖帝怒道:“一目十行也没有你看得快!你果然是提前知道的,你跟他串通一伙的,是不是!”
陈惇沉痛道:“学生虽然跟他有亲,但实在不知道他会写出如此目无君上之语,实在是读不下去了。”
嘉靖帝道:“目无君上,单单一个目无君上吗?”
“学生认为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虽百死不能赎其罪,”陈惇斩钉截铁道:“学生请陛下严刑正法,立刻诛戮!”
此言一出,殿内的人全都惊得目瞪口呆!
徐阶眼前一黑,差一点就要昏过去,身形摇摇欲坠。黄锦则倒吸了一口气,心道这小子当断则断撇清干系看上去很果决,但刚刚才夸完人,转头却把人贬到泥土里,这是无情无义,而且没有一点担当啊!
只有角落里悄无声息仿佛泥塑一般的陆炳,微微抬起了一只眼,露出了一个意味不明的微笑来。
嘉靖帝似乎找回了表情控制键,也感觉心中呼出了一口气。他被这卷子激怒的时候,所有人都在为这考生求情,让嘉靖帝的火气越烧越旺,如今有个人忽然不带任何犹豫地支持他、赞同他,顿时让嘉靖帝舒服了。
然而嘉靖帝岂是好哄的人,当即一皱眉,“你说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在什么地方?”
陈惇沉声道:“不忠者,用危险的言论震慑陛下,用激烈的言辞触怒陛下,陷君父于两难之地,而让天下人议论陛下的过失。不孝者,以直言取祸,只知道尽忠于皇上,却不知尽孝于父母,连累父母家人。不仁者,他要上书直言,为什么不能等到殿试以后,做了官吏再直言进谏,彼时皇上要怪罪,只怪罪他一人,如今却要把毫不知情的主考官和监考官也一同问罪;不义者,使学生这个跟他沾亲带故的人百口莫辩,也受陛下的诘责。”
嘉靖帝被他气笑了:“你以为朕听不出来,你这是变着法的给他开脱!”
“陛下明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学生受到无妄之灾,实在是委屈死了。”陈惇是真委屈,大半夜的被人拖出去灌冷风,这一晚上就没有个消停的时候:“学生更替徐阁老委屈,要是我做这个主考官,看到这卷子,恨不能将这卷子黜落到最后一名,然后让这考生夹着行囊滚蛋,怎么会留着他,触怒君上,而把自己也陷于百口莫辩的情地之中呢?”
嘉靖帝的怒火微微降了一降,他知道徐阶肯定冤枉,因为这会试的名次是他钦定的,殿试的文章也是他要看的,但眼前这小混蛋就不一定了:“你跟他沾亲带故,朝夕相处,岂会不知道他包藏祸心?!你说你不知情,怎么证明?”
陈惇心道,朝夕相处就能了解一个人吗?他刚想要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忽然心中一动,捡起卷子道:“陛下请看,这卷子中提到厘金,说是搜刮民财,盘索无度……学生就是厘金之策的首倡人,他吴启和要是真和我串通,又怎么会提这厘金之策呢?”
嘉靖帝一时没有说话,陈惇这才咽了口唾沫,心里松了口气。
陆炳将眼前这一幕尽收眼底,他是看得明白的人,这小子天然一种本事,能摸得清皇帝的心思,而这种本事,对其他人来说,则需要长期的揣摩和试探。
对皇帝心思把握最准确的是严嵩无疑了,他在很久前便把握住了这种脾气个性以及权术花招,可以窥伺皇帝的秉性和想法,从而驾驭皇帝的喜怒。
其实他的手段说穿了很简单,就是如果他要害一个人,那他就在皇帝面前对这个人大加称颂,极为赞誉,然后在不经意间提到对方触及皇帝厌恶的事情,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足够嘉靖帝一反前态,龙颜大怒了。
而如果他想要在皇帝面前保全一个人,就会对这个人痛加诋毁,让皇帝不自觉生出不忍之心,然后再委婉道来,说一二件悦耳的事情,就让嘉靖帝顿忘前因,不加罪责了。
嘉靖帝就这让被严嵩窃取了威福以自专,而其他人就算知道嘉靖帝说东偏要往西的性子,却也只能顺着,而不能因势利导达到自己的目的。但现在这个办法居然被陈惇掌握了。
你看他一开始就将吴启和骂得狗血喷头,说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请求皇帝不要犹豫,立刻杀之,反而让嘉靖帝犹豫起来,而如果他一开始极力担保,为吴启和开脱的话,只怕嘉靖气昏了头,当场就会把人咔擦了。
而最妙的是,他历数吴启和的罪状,却又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吴启和不等到考试完成之后再上疏,偏偏要用殿试来给皇帝难堪呢?
有了这个问题,就成功引起了皇帝的疑惑,只要皇帝一天弄不明白这个问题,那吴启和就死不了。
良久嘉靖帝的声音又落了下来:“……你们这些人,一个个看上去恭敬、顺从,实际上包藏着祸心,只有拿着刀剖开了才能分辨!”
陈惇只好和徐阶、陆炳几个跪在地上,赌咒发誓自己绝不敢包藏祸心,而嘉靖帝就这样冷冷看着他们,一时之间不光跪着的人看不透站着的人的心思,站着的人也看不透跪着的人的心肝。
“好,好,”嘉靖帝从心底生出一阵力不从心之感,他紧紧盯着陈惇道:“那朕再问你,这个吴启和,该不该杀?”
“该杀,一定要杀,不杀不足以惩戒这种以书生之见,非议陛下、非议朝政之人,”陈惇不假思索,当即道:“一个小小的书生,进京赶考才第一次走出苏州,他知道什么国家大事?他有什么资格评议朝政?仅凭着道听途说,便狂悖犯上,这样的人如果不杀,还留着过年……噢,年已经过完了。”
嘉靖帝哼了一声,道:“留一头猪过年,还可以吃肉呢,朕留这么一个人过年,是给朕添堵呢,还是增加他的名气,让他有机会得到救援?!”
陈惇就道:“陛下圣明啊,天下人不知道前因后果,只是听说这个人因为触怒了陛下而获罪,那一定以他为忠臣,而百官也不知情由,纷纷援救,岂不是让陛下为难?”
嘉靖帝恨声道:“如果不问清楚就杀了他,那不是让天下人以他为比干,以陛下为桀纣吗?”
陈惇要的就是这句话,当即道:“他要做比干,却把陛下置于何地?”
嘉靖帝道:“他是比干之臣,朕又怎么会是桀纣之君呢?”
完全没发现,吴启和已经由刚开始的“狂悖犯上的畜生”、“包藏祸心的小人”,变成了“比干之臣”。
嘉靖帝对言官的攻击深有体会同时也深恶痛绝,他不肯相信真的有“出自至诚”之言,他将这些人统统归为沽名钓誉、讪君卖直,他还对这些人上书的用意表示怀疑,认为他们一定不会冒着头断血流,廷杖加身的危险,而一定是有后台,有指使。
而即使现在陈惇自以为将所有干系都撇清楚,也将人暂时撸顺的时候,嘉靖帝忽然道:“朕记得你一开始极力称赞他,说他是仁爱出自天性,忠孝发于内心,后来你改口,又说他不忠不孝……”
陈惇直起身来,道:“陛下,学生若是认为他本质是个不忠不孝的人,就不会说这么多话了。学生之所以认为他忠孝,是因为在苏州三年的时间里,见他为人正派,孝悌敬亲,每天早上必要亲自展书,为祖父诵读孝经,学生所见三年如一日,风雨不改。如果是装出来的孝顺,又怎么做得到呢?”
“谁知道他大奸似忠……”嘉靖帝仰头悠悠道。
“学生更愿意相信,他本质忠孝,而之所以忽然改常,发此言论,”陈惇道:“……恐怕另有原因。”
嘉靖帝一振:“你也觉得他背后有主谋?如果有人利用他的秉性,怂恿设计让他上疏,那朕可以不追究他谤讪罪过,只要抓到这个主谋就行。”
这他么就是帝王的秉性了,遇到任何事都怀疑,就是不肯相信没有主谋和黑幕,陈惇心里摇了摇头,却道:“陛下自有定见,学生……”
话还没说完,就听嘉靖帝走下玉阶来,用一种和缓的语气道:“朕曾听陆炳说,你夙性聪明,明察秋毫,善于断案,朕就把人交给你来审,你虽然跟他有亲,但朕相信你是跟朕一心的,你也不会包庇纵容的,对吗?你给朕查清楚真相,该怎么审,朕都不问,朕只要结果。”
陈惇一口气差点没噎死,“学生没有分毫才能,实在有负陛下所托……”
嘉靖帝却和颜悦色将他扶起来,没错,陈惇从进殿开始就跪着呢,直到现在。陈惇哪里敢将全身的重量放在嘉靖帝手上,当即连滚带爬站起来,被嘉靖帝拍了拍肩膀:“朕相信你,朕亲自点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六首状元,朕怎么会不信呢?”
陈惇茫然地望向前方,只见徐阶和黄锦都朝他点头,他的心里忽然像炸开了烟花似的,原来他殿试也是第一名,六元齐备了!
陈惇高兴还不到一秒钟,就笑不出来了,因为嘉靖帝拿这个“六首状元”半是威胁半是利诱,非逼得他要查清这个案子。
陈惇简直欲哭无泪,迫不得已只好领了圣命,跟着陆炳走出了这让他倍感煎熬的地方。
两人出了宫廷,当然还是被那该死的篮子吊出去的——陆炳也没有骑马,跟陈惇坐在一辆马车里,似笑非笑地注视着他。
陈惇被他盯得头皮发麻,“大都督,你怎么这么看我?”
“我原本以为你也就是伶俐一些,聪明一些罢了,如今看来,是我低估了你,以前怎么没发现你是个小奸臣呢?”
“什么小奸臣?”陈惇被这称呼惹得炸了毛。
“我看你转移皇上喜怒的手段,和严嵩如出一辙嘛,”陆炳道:“难道你拜了他为师,不然怎么得了他的真传?”
“您就别拿我开玩笑了,”陈惇心有余悸道:“我是瞎说八道,以求自保……结果还是没指摘出去。”
他说着用湿漉漉的眼睛盯着陆炳,“都督,你可不能见死不救啊。”
“跟我没什么事,陛下把这案子交给了你,”陆炳没事人一样,浑身透着轻快:“陛下可真是信你,都没有派一个副主审来监视你。”
陈惇若有所悟道:“……就是说,我说什么,陛下会信?”
“就说你是个小奸臣吧,”陆炳乜他道:“压根没想着审问犯人。”
陈惇哭笑不得,却道:“不是的……以我对他的了解,他是真的没人指使,所以这案子根本就无从下手,陛下让我查主使,哪里来的主使哟?”
“这话我信,”陆炳压了压帘子,眼中露出幽深的光芒:“他和三杨一样,是发自真心,出于至诚,无人指使。”
陈惇一怔:“三杨?”
“不是内阁的三杨,”陆炳道:“是言官杨最、杨爵、杨继盛。”
这三人都是因为直言触怒了皇帝,都没有好下场,受尽酷刑而死,而天下人为之悲伤叹息。
“……我知道他们都是好汉子,但我没有办法让皇上信,”陆炳松开了帘子,语气还是那个语气,陈惇却听出了无奈和沉重来:“皇上的想法根深蒂固,那就是所有批评他的人,都是沽名钓誉之徒,都有指使。如果我不能为皇上揪出‘主使’,那我这个指挥使的位置,皇上不吝惜交给别人来坐。所以我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做了违心的事情。”
皇帝对他审讯不出杨继盛的口供而恚怒,陆炳即使很想保全杨继盛,但看到嘉靖帝发怒的时候,他也要屈服,任由保证能审讯出口供的严世蕃将人调走。
陈惇叹息了一声,心中虽然渐渐有些主意,却向陆炳征求建议。
“我没有什么建议,”陆炳道:“这个案子不是臣子谤讪,而是士子谤讪,你要知道其中的区别。臣子谤讪,比子骂父,士子谤讪,书生之言罢了,两汉的书生经常上书,也未曾见汉皇怪罪过哪个书生,谁把这些书生的话当真呢……”
陈惇笑道:“这事情其实就这么简单,只要皇上不追究,大臣们自然会涂抹。”
陆炳道:“但这个案子不能拖,有了定论就赶快结案,拖得久了就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小案子能变成各方的角斗场……”
陈惇看陆炳的神色,似乎深有体会。陆炳当然深有体会,李福达案(即大狱)就是这么来的,不过是斩首了一个白莲教妖人,最后牵扯不知多少朝野公卿,震动天下。
“不要让皇上以为这是臣子在沽名钓誉,不要让臣子以为皇上这是在敲打言路,最后,千万不要耽误了殿试放榜,”陆炳道:“做到一条容易,做到两条难,三条全做到了,你就……”
“我就如何?”陈惇问道。
陆炳放声大笑:“你就真是个小奸臣了!”
跟陆炳说话让陈惇一晚上以来的郁闷舒缓了一些,两人的车马停了下来,陆炳忽然道:“你怎么得罪了陈洪了?”
陈惇道:“……好像是因为孙德田和厘金财税一事,我反对太监下江南,断了他们的财路呗。”
“那你可要小心了,这些家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给你暗中使绊子是绰绰有余。”陆炳就道:“本来陛下只打算问讯吴启和一个的,是陈洪把你跟吴启和扯到一起的。”
陈惇心道你个死太监,害我不止一次了,你且走着瞧吧。
锦衣卫的诏狱中,吴启和享受的自然是大案要案案犯的待遇,守备森严自不须提,被关在狭小黑暗的监牢里,陈惇跟陆炳说了一声,就将人卸了镣铐,带到了审讯室问话。
被关进来不到两个时辰的吴启和仿佛已经有了长系于此的觉悟,他见到陈惇先道歉道:“梦龙,是我连累了你。”
陈惇心中当然不爽,心道你真以为自己是忠臣孝子了,不吭不哈搞这一出,难道不是为了扬名?难道不是为了博得一个直言谏君的美名?
“吴启和,”陈惇冷冰冰道:“我奉旨审案,你如实回答,若有半句假话,我可不认你这个表兄,”
他知道旁边有人负责记录,随即压低声音,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道:“……你这个专门坑弟的表兄!”
吴启和笑了一下,坚定的目光中露出一丝柔和。
“吴启和,”陈惇不再玩笑,沉声道:“你一个书生,为什么不好好笔试答题,而要在卷子上诋毁君父?”
“学生没有诋毁君父,”吴启和道:“学生是肺腑之言。”
“肺腑之言?”陈惇道:“你什么肺腑之言,都说出来!”
“学生耳闻目见,即成肺腑之言。”吴启和深吸一口气道:“我大明百病缠身,满目疮痍,长江以南,赋税深重,倭寇流毒,百姓失所。长江以北,天灾频仍,饿殍满地,哀鸿遍野。百姓水深火热,国家积重难返,这些只要是有眼睛的,就应该看得见。皇上出题,论水旱地震,也是因为知道了天灾对百姓的打击是深重的,我不过是将自己看到的,告诉皇上,以启发帝王振作之心,振怠惰,励精明,而行文景之治。”
陈惇摇头道:“大明虽然有痼疾,却还不至于积重难返,况且如何振作,如何安民,是皇上和庙堂之上的相公们的责任,你一个小小的书生,知道多少国家大事?又怎知自己不是胡言乱语?我看你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听信谣言,对陛下产生了误会,又把言直谏当作是美德,所以不知轻重地上书了。”
吴启和如何不知道他其实是在给自己开脱,心中感激,却摇摇头道:“如果每一个人都这么想,那皇上就听不到直言,仍然以为自己的江山稳固,社稷无虞,大家都自欺欺人罢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还是你告诉我们的话,为什么你还要问我这样的问题?难道你一路北上,没有看到流民难民声闻于野的哀嚎吗?难道你无动于衷,能装作什么也没有看到吗?”
陈惇心中很震动,却道:“你上书极言时事,却把言官们置于何地?又把皇上置于何地?难道言官们没有上疏讨论过水旱灾情和政事弊端?难道皇上就是听不进任何话的桀纣之君?你在殿试上做这一份卷子,难道不是兴师动众哗众取宠,想要一鸣惊人博人眼球?未免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你一个小小的书生,能救得了万民?!”
他顿了一下,“这是皇上的原话。”
阅卷大臣们的阵容十分豪华,由内阁大学士徐阶领衔,翰林院学士、编修以及詹事府的太常博士等等,正襟危坐在文华殿中,开始排定名次。
文华殿的桌子拼成了长案,因为殿试阅卷与众不同,每个考官看完一份,便要递给左手边的阅卷官。这样轮流传看,八位考官就能看到每个考生的卷子。这种阅法只有殿试阅卷才会出现。
徐阶这边看了不到两个时辰,忽然见太监过来传旨,让徐阶带着所有卷子去西苑精舍,皇帝要亲自阅卷。
众考官面面相觑,只好放下了手中的卷子,跟随徐阶去西苑。
在精舍中,众人见到了满面红光的嘉靖帝,当然嘉靖帝的精力其实很充沛,因为每年圣寿、元旦,众大臣都要上贺表,对贺表情有独钟的皇帝可以不眠不休连着看几百份的贺表,那工作量可比八个大臣大多了,所以嘉靖帝要阅看所有的卷子,没有人认为他做不到。
在皇帝面前,众人更加小心了,名列一二甲的卷子必须是七个圈以上,其余的便落入三甲。众人便在给“圈尖点直叉”的过程中,几乎都与第一位阅卷官相同,而第一位阅卷管正是徐阶。
嘉靖帝看了小半个时辰的卷子,坐直身子道让黄锦打了一盆凉水来,浸了手帕擦了擦脸,“卷子不提神。”
看样子嘉靖帝看过的这几十份卷子,似乎都不合他意。
徐阶就将手上一份卷子推荐了上去,道:“臣这里有一份卷子,窃以为可以名列三鼎甲。”
众人都抬头望去,就见嘉靖帝接过卷子,先是扫了一眼,然后嗯了一声,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
徐阶推荐这份卷子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卷子的中心论点是“水旱何所恃?恃天子有爱民之心”。
这文章提到,皇帝端居九重,听到百姓遭灾,流离失所,于是“进忠良,远邪佞,公赏罚,宽赋役,节财用,戒聚敛,却贡献,罢工役,斯图治有其实矣”,是“节惠爱民”之举,百姓倚赖皇上的“爱民之心”,所以抵抗了天灾,度过了难关。
这让嘉靖帝龙颜大悦,当即道:“徐阁老的眼光还是好啊。”当即便要点这文章做魁首,然而忽然一顿,道:“会元的文章在哪里?”
大学士张治急忙将手上的卷子呈上去,道:“会元的卷子在此。”
嘉靖帝满怀着挑剔之心,看到卷子末尾那几行字已经有点飘的感觉,心道就凭这笔烂字,还想凑齐一个前无古人的大六元?
但真香预警很快就出现了,嘉靖帝一目十行看下来,哈哈大笑,然后又一字一句细细品读,然后又是一阵仰天大笑。
在坐的只有张治见过这卷子,自然知道详细,其他人看得莫名其妙,但又不敢出言询问,心里有如被蚂蚁跑过似的,都想看看这卷子上到底写了什么,看样子绝对是掻到了皇帝的痒处啊。
却原来陈惇的这份卷子,同徐阶荐上去的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写的是“水旱、地震,恃圣人有恤民之政”。
与“爱民之心”不同的是,帝王不仅仅是爱民,而且还抚恤百姓,有实实在在的抚恤政策,而这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在于,陈惇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点。
他说所谓的‘小民愁怨之气,上干天和,以致召水旱、日食、星变、地震、泉涸之异’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地震、水旱跟上天警示没有关系,也就根本不是万民有怨,政事不协的缘故!
说起来,自古天降大灾,因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老天爷要降下天灾来,就是说明皇帝肯定哪里做得不对,才惹怒了老天爷,但现在陈惇说这绝对不对,如果老天爷这么表达不满的话,那尧舜时候连发了十三年大水,难道还是上天对尧舜不满不成?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说尧时洪水汜滥,蛇龙为患,五谷不登,民无定居,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人民灾难深重。如果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那尧舜这样的上古帝王就应该天天带着人民祈祷,请求上天不要降罪了,可是尧先后指派鲧、舜、益和禹治理洪水,益采用焚烧林木驱赶禽兽,疏导九河,用了九年的时间最后形成江、淮、河、汉诸水,流入大海。蛇龙禽兽各有所归,人民得以平安生活。
这就是“恤民之政”,陈惇拿尧舜禹治水的例子说明,第一,水旱、地震并不是上天对君王不满,如果非要说是,那也一定是上天用这种磨难来考验君王是否有“坚韧不拔之心”。第二,百姓受到天灾人祸,能带领百姓走出困境的不是上天,而是君王。第三,国家多灾多难不怕,只要上下一心,帝王有爱民之心,有恤民之政,而百姓有不离不弃之心,有始终不渝之志,那么大家团结在以嘉靖帝为核心的领导下,努力奋斗,克服天灾指日可待。
你说这种替嘉靖帝摆脱了骂名,维护了名声还解了围的文章,嘉靖帝怎能不爱呢?
只见嘉靖帝如饮甘酿,那本来就红通通的神色更是光芒万丈,兴奋地在屋子里踱步,“……你们看,你们看看这文章,是不是状元的文章?”
众人一看嘉靖帝那神色,心中谁没有数?接过卷子匆匆扫了几眼,就没口称赞道:“状元出来了,状元出来了!”
“这文章写得真叫一个体制朴实,音调和谐,基调圆熟,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而且立意广阔,以尧舜禹治水论证,是以尧舜期待陛下,”众考官都道:“臣等恭贺陛下,这卷子应为第一!”
嘉靖帝抑制不住笑意,嘴上却道:“你们都觉得是第一?第一的话……可就真出来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六首状元了!”
“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那边陆炳极言道:“这可是国朝前所未有之盛事,也是自唐宋开科取士以来,第一个真正的县府院、乡会殿连中的六元!国朝二百年之文运,就汇聚在今日了!这可绝对是古今华夏所未有之典,这六元的祥瑞落在了嘉靖一朝,乃是陛下盛德所致,有千古一帝,方才有这千古一臣,臣谨为陛下贺!”
嘉靖帝看着陆炳:“有你说的这么厉害吗……你什么时候来的?”
“臣是监考,要为殿试保驾护航到底,”陆炳正色道:“臣能亲眼看着这六首状元诞生,倍感荣幸!臣都可以预见到,这丙辰一届的进士题名碑,将高高在上于众碑之上,屹立千古!”
每一届大比之后都会立进士题名碑。也就是立一个石碑,刻上本科所有人的名字,然后在国子监的碑林里立起来,供后世瞻仰。
这虽然是极为荣耀的事情,但要知道的是,每三年就会有一个石碑出现,上面密密麻麻刻着三百人的名字,但其中也只有少数人能脱颖而出、建功立业,所以碑林也只不过是个有一些名声的景点罢了。
但今年肯定不一样了,嘉靖三十五年的进士题名碑注定名垂千古,就是因为一个六首状元诞生了!
嘉靖帝心中美地像花儿一样,当初说要给这小子一个恩典,却也没指望着他能这么争气,不仅中了进士,还要做一个前无古人的大六元,这六元不仅是朕钦点的,而且这人还是朕慧眼识出的,朕识人之明,又有谁比得上呢?
殿内的人都称颂起来,唯有张居正愤怒不已,他看这文章,巧言诡辩,为嘉靖帝的过失遮掩,为了一己私利而邀宠媚上,简直是溜须拍马,不顾廉耻!
所谓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意思是说如果顺从君王而助长了君王的过错,这个罪过还算小的;倘若故意逢迎君王的过错,那罪过可就大了。
如今嘉靖帝不肯罪己,不肯求言,就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作臣子的不试图匡救,反而力图遮掩,为嘉靖帝的不负责任找理由,这难道不是逢君之恶?
在张居正看来,写出这种文章的人绝对是个奸佞,而且是个一意媚上的奸佞,这和严嵩有什么区别?他一腔怒火实在难以忍住,却被徐阶狠狠摁住在座位上动弹不得。
张居正在徐阶严厉的目光下,不能再说什么,这怒火越来越大,等到再低头看到一篇文章的时候,这一腔怒火一下子有了泄处,当即高声道:“臣这里有一篇文章!”
嘉靖帝嗯了一声,脸上的兴奋久久不退,闻言道:“你那文章有什么妙处?难道还能比状元这一篇好?”
黄锦乐呵呵将张居正手中的卷子接了过去,徐阶心头顿时生出一种不妙来,他的目光在张居正和嘉靖帝身上来回移动,就见张居正负气而立,而皇帝拿到卷子之后,那笑容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愤怒交集之色。
风云变幻不过是俄顷之事,嘉靖帝面色狰狞,牙齿咯咯作响,浑身每一块肌肉仿佛都不受控制地抽动着,眼中射出凶光来,而那卷子在他的手中,几乎要被撕裂开来。
是什么让嘉靖帝如此愤怒,只见那卷子上用工整的馆阁体写了:水旱何所恃?恃人君有修省之政。
“恭惟皇帝陛下,毓聪明睿智之资,备文武圣神之德,握於穆之玄符,承国家之鸿业,八柄以驭臣民而百僚整肃,三重以定谟猷而九围式命,盖已操太阿于掌上,鼓大冶于域中,固可以六五帝、四三王、陋汉以下矣!”
这种夸赞嘉靖帝差不多免疫了,他接着往下去看,“乃犹进臣等于廷,图循名责实之术,欲以绍唐虞雍熙之化,甚盛心也。臣草茅贱士,何敢妄言?然亦目击世变矣,顾身托江湖,有闻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尽者。今幸处咫尺之地,得以对扬而无忌,敢不谨披沥肝胆为陛下言之!”
好,倒要看你怎么言之。
“今者地震天鸣,白虹贯日,恒星昼见,太阳无光。内贼纵横,外寇猖獗。财匮民穷,怨谤交作。而中外臣仆方且乘机作奸,排忠直犹仇雠,保奸回如骨肉。日复一日,愈甚于前,祸变之来恐当不远。”
这话简直让嘉靖帝以为自己眼睛出现了幻觉。
如今水旱、地震、日食月食,都是因为有奸贼不除,有内贼还有外贼!内贼陷害忠良,勾心斗角,马上就有大祸临头了!
“天下之财,其生有限。今光禄岁供增数十倍,诸方织作务为新巧,斋醮日费钜万。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而内府取入动四五十万。宗籓、贵戚之求土田夺盐利者,亦数千万计。土木日兴,科敛不已。数年以来,寿宫之费几百万,织造之费几百万,黄河之溃几百万,今大工、采木费,又各几百万矣。土不加广,民不加多,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闻江南新有厘金之策,此今国家之财用耗竭可知矣!”
陛下崇奉道教、花销无度,土木日兴,又要建宫殿,又要织造,加上宗藩、勋戚的赐田颁土,朝廷只好增加捐税,各级官吏相继盘剥,使得百姓家徒四壁,穷困之极,几乎已经到了极限。
特别还提到了厘金之策,说这七十万两白银就是在吸江南百姓的血,“夫市井之地,贫民求升合丝毫以活身家者也,陛下享万方之富,何赖于彼?且皇庄十二店,为屋几何,而岁有万金之课,尤嫌不足。况特遣中贵,赐之敕书,以压卵之威,行竭泽之计,民困岂顾问哉?”
嘉靖帝头晕眼花,一双大手却死死捏着这犯上的言论,逼着自己看下去。没想到等他看到后面,这悖逆之言越发狂乱——
“上谓臣僚不改因循,必致败亡。臣谓上不改操切,亦未必能中兴也。上有爱民之心,而未见爱民之政;有听言之明,而未收听言之效。喜怒轻发,号令屡更。见群臣庸下而过于督责,因博鉴书史而务求明备,凡上所长,皆臣所甚忧也。”
皇帝老是说百官群臣不改自己的病根,总有败亡的一天。而我说陛下你不改你的苛刻严厉,即使群臣改了病根,也不会有中兴的一天。陛下你有爱民之心,但根本看不到爱民的政策;你能辨得了是非,但却不是从兼听则明而来。
何况你随喜随怒,没有定数,以至于你的诏书号令朝令夕改,没有固定。你看到群臣平庸,就很严厉地责备他们,殊不知这是你自己选拔出来的人。你看到史书里的条条框框,就要求大家一定要按照书上的来做,却不知道今日和往昔的区别。
你英察自信,果断刚明,有很多的优点,但殊不知这些优点,反而是臣子们担忧的地方。
嘉靖帝身上的优点,比如聪明独断、善于制衡,擅用权术,使得大臣不敢欺瞒他,但要知道,正如老子所言,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治浑沌则人民淳朴忠诚;政治清晰细密,人民反而狡黠、抱怨。
皇帝太狡猾,聪明过头,对手下人用了太多的手段,就使得底下人为了迎合或者对付他,而更加狡猾和聪明。那么大家心不往一处使,都想着怎么对付,怎么算计去了,这个朝堂就像一个优胜劣汰的角斗场,淘汰出去了不善于勾心斗角的人,而留下了一帮只善于玩弄权术的人。
“……自古帝王未有不遇灾而惧者。向来奸佞荧惑圣听,贿赂公行,赏罚失当,灾异之积,正此之由。余慝未除,宿弊未革。伏愿奋发励精,进贤黜奸,明示赏罚。”
嘉靖帝的脸色仿佛地狱中脱出的罗刹一样,声音如从九幽黄泉发出的一般,那种杀气直刺殿内所有人的肝胆:“这卷子是谁做的?!朕要将这无父无君、狂悖犯上的畜生,碎尸万段!”
徐阶蹉跌了一跤,脑子里嗡嗡作响,看张居正已经完全僵在那里,恨不能将这个学生痛打一顿,但为时已晚:“陛下,臣……”
“徐阁老要为他说话?”嘉靖帝冷冷地看着他:“这阅卷还没有结束呢,你就迫不及待以座师自居了?你的好学生原来不止杨继盛一个啊?”
徐阶浑身血液冰凉,当即顿首谢罪道:“陛下误会了,臣与这些考生素未谋面,他们心中所想,笔下所书,臣又如何得知?臣恳请陛下明鉴,所谓书生之言,不可信也,他们误闻市井之言,尚狃书生之见,遂发狂论。臣仰惟圣德,不加追究,宽大处理。”
嘉靖帝面色变幻,嘴角一阵阵痉挛,却并没有听他的话:“徐阁老爱护士子,也要他们对得起你这份爱护才是,你看看他写了什么,还敢跟朕要求宽大处理吗?”
徐阶战战兢兢接过试卷,一看之下几乎眼前一黑,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却依然被这卷子上激烈的言辞所惊吓,他背后出了一身冷汗,怪不得皇帝会发雷霆之怒,就是十年前杨最他们规劝皇帝远离斋醮的那几封奏疏,都没有这么毫不隐晦地明示皇帝的过错!
他再一看卷子上的名字,“……苏州吴启和?”
他对这个名字当然不陌生,会试第一名是陈惇,第二名就是吴启和,若不是陈惇的卷子被嘉靖帝看上了,徐阁老原本就准备点吴启和做会元的。
这还真是他看中的学生,徐阶暗暗痛悟道,居然和杨继盛一样,以披肝沥胆、倾吐肝心为忠悃,还有这闯了大祸的张居正,自己这都是什么眼光,怎么挑选的学生啊?
且不说徐阁老如何质疑自己了,只听嘉靖帝道:“陆炳,你去将人即时锁拿下狱,问清幕后主使是谁,朕不会轻饶了他的!”
陆炳眉头动都不动,当即便要奉旨拿人,却听一个尖细的声音响起来:“陛下,奴婢倒是听闻,吴启和仿佛和您钦点的状元郎陈梦龙……有亲啊。”
“有什么亲?”嘉靖帝仿佛一头老虎,择人欲噬。
“亲表兄弟。”陈洪压低声音道。
此时星夜之下,安享太平盛世的北京城,依然灯火不眠。虽然连续刮了两天两夜的沙尘暴,然而城里的百姓并不惧怕这天气,还吃吃,该喝喝,尤其是夜市的小摊前面,依然有许多人携家带口,倘佯夜市。
然而他们的欢乐气氛并没有维持多久,就看到若干缇骑的马蹄声响起,横冲直撞,在夜市上引起一片惊呼,还踢碎了好几个摊位。
“缇骑夜出,”摊老板就摇头道:“不知道又是哪个官儿倒了霉了。”
而此时北京城的四方胡同里,有个别致的小院落,这院子从外头都能挺高里面闹哄哄的笑声,里头不是别人,正是陈惇带着一帮人大杀四方——打马吊呢。
马吊作为消遣、娱乐加社交的游戏,早就风靡大明,陈惇自然玩过。马吊牌是一种纸制的牌,全副牌有40张,分为十万贯、万贯、索子、文钱4种花色。四人个玩,每人先取八张牌,剩余八张放在桌子中间。四人轮流出牌、取牌,出牌以大击小。
大明百姓还是很酷爱这个游戏的,无论贵贱,都精于此道,许多人整日沉溺于打马吊,万事不管,到处还有马吊馆子,那叫一个乌烟瘴气,跟后世的麻将馆没什么两样。
陈惇的水平一般般,不过他不承认自己水平不行,总说自己手臭,但他摸到好牌也打个稀烂,被吴兑孙鑨和邹应龙合伙辇出了牌局,只好眼巴巴站在一旁出言指点。
在陈惇的出言“指点”之下,吴兑连连输了两轮,气得他大叫道:“你这狗头军师!”
陈惇被限制发言了,只好颠颠地凑到旁边那一桌去,那一桌倒没有玩马吊,玩的是双陆。诸大绶和林润连个谦谦君子人绞尽脑汁地对弈着。
双陆棋是双人玩的游戏,黑棋白棋都各有十五颗棋子。棋子放在由二十四个点标示的棋盘上。而棋盘共分四个区,谁先将所有棋子走到自己的内盘中就获胜了。也就是将所有自己的棋子由二十四点位置向一点位置逆时针移动到自己的内盘中。
这的确是君子玩的游戏,眼见这两人胶着在一起了,陈惇刚要出言指点,就见林润呵呵一声,道:“臭棋篓子不要开口说话。”
原来陈惇不仅是马吊打得差,他是任何棋牌都不行。
陈惇怒了,拂袖而起,干脆来到院子里晒月亮,院子里居然还有一个人仰头望月,陈惇这下大有亲近之感,还想着这人跟自己一样,也是因为打得烂被轰出来的——结果吴启和转过头来,认真道:“八局里赢了六局,他们建议我出来透透风。”
陈惇面无表情:“是吗,好的。”
吴启和微微一笑,忽然问他:“北平的灯火和苏州有什么区别?”
陈惇也望着远处星火交辉的闹市,随口道:“没什么两样,北平瞧着更富贵些。”
吴启和道:“……每当看到这样的景象,我就在想,这种太平还能粉饰多久?这种富贵又能绵延几时?”
陈惇听这话似乎有些不对,道:“这话是怎么说的,谁不希望太平永久,富贵延绵呢?”
“一路北上,离开了苏州,我才见到了大明太平假象下的真实模样,”吴启和回忆道:“原来江南富庶是真的,而一越过长江,就仿佛从天堂落到了地狱!”
吴启和从来没有远游过,他生长在苏州,从小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离开的最远的地方也就是镇江了,他想当然地以为大明治下的所有土地,都和苏州一样,百姓过着饱暖的日子,而富贵人家丝竹不断于耳,如果没有倭寇就更太平了,而倭寇也只不过是撮尔小贼,很快就会在官军的打击下化为齑粉。
然而后来他就看到,倭寇在大明的土地上为害日烈,肆无忌惮,而官军不能奈何。
原来他以为,圣天子不上朝也没什么,垂拱而治嘛,汉文帝也怠政,崇尚无为而治,还被贾谊骂过呢,但仍然称得上是贤君,而他治理的百姓依然安居乐业,依然有文景之治。今上也崇尚无为而治,为什么那帮言官要前仆后继,非要危言耸听,触怒君上呢?
然而等他兴致勃勃越过了长江,就看到路有骸骨,饿殍遍野的情景,连着几年的灾荒,让北方各省收成大大降低,得不到官府救济的百姓哀嚎遍野,而在这种艰难的时候,居然还有官吏侵吞渔利,鱼肉百姓。
吴启和仿佛从一场大梦中醒来,他意识到真正的大明是眼前这个样子的,而整个国家已经痼疾缠身,国事蜩螗,如汤如沸,灾害频频而盘剥需索无度,兵戈四起、南北不宁,大小起义,叛乱四起,大好河山,其实岌岌可危!
他来到了北京,却又亲眼看到杨继盛被处决于西市,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根本不是无为而治,而是荒废政事,亲佞远贤,导致大明奸邪当国,内不修政治,外难御强敌!而真正的忠臣却因为直言进谏而就戮,而士大夫想要报效却无门路可循。
国家已是千疮百孔,危机重重,朝廷中的大臣们,谁也提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谁也不能匡救这大明的弊政,反而在逢君之恶,竭力奉承,进献着一片片阿谀奉承的青词,以求高官显位。
这大明的政局,已经污浊不堪至此,吴启和通过连日的苦思冥想,终于意识到能改变这一切的只有皇帝,他认为当今的嘉靖帝,天质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也可为禹、汤、文、武,百废俱举,其实不过在他一振作间而已!
如果皇帝亲贤臣远小人,还有会奸党把持朝政戕害忠良吗?
如果皇帝爱民如子,还有官吏欺压百姓吗?
如果皇帝振纲纪、开言路,还有人作威作福蒙蔽圣听吗?
如果皇帝振作了,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拨云见日,所以唤醒帝王,就是吴启和的最终目标。遥想当今初登大宝时,即铲除积弊、革新政事,扫清了正德一朝的乌烟瘴气,天下人高兴地说,天下终于太平了。可惜好景不长,皇帝被妖道所惑,竟迷上了修玄,致使郊庙不亲,奸邪并作,结果国事日颓、江河日下!
只要皇帝能从深宫之中走出来,国家就能振奋,只要皇帝不再沉迷于斋蘸,百姓就会死心塌地地拥戴他,也使得臣下能洗刷数十年谄媚君主之耻,如此上下一心,众志成城,何愁不能复太平盛世?
在吴启和看来,天下百姓如饥寒待毙之赤子,是亟待皇帝这个为人君父的承担责任。
而天下意识到危机的人不在少数,多少言官批鳞碎首进谏,但收效甚微,吴启和想要让皇帝听进他的肺腑之言,就必须用最激烈的言辞耸动人心!
“你怎么了?”陈惇发觉他今天仿佛不太对劲,想来想去只觉得他飘飘欲仙倒像是孔庙里舍身成仁的圣人似的:“今天好奇怪哦。”
吴启和道:“我做了一件大事,但绝不后悔……只担心家人受我牵累,不过有你在,我就放心了。”
陈惇刚要说话,就听见胡同口忽然传来了杂乱的声音,这哒哒的脚步声伴随着呵斥声:“看什么看,镇抚司办案,无关人等,速速回避!”
“都让开,锦衣卫捉拿人犯,如有阻拦,视同案犯,一并捉拿!”
在厉声呵斥下,一条胡同探头探脑的人吓得立刻关门闭户,动作稍迟的,少不了得挨上几下。
而那脚步声分明是朝着他们这个小院子来了!
陈惇皱起眉头,他听到锦衣卫的名字,第一反应是六爷或者九爷的人来找他了,然而这种架势可不像是闹着玩的,兴师动众还夤夜封锁,只见这个小院子被围地跟个铁桶似的,大门很快就被咚咚砸响了。
“开门!”这是朱六的声音,但听起来又威严又陌生。
屋里的人都听到了响动,孙鑨就道:“是谁?”
“锦衣卫!”朱六道:“奉钦命捉拿犯人,快开门!”
屋里的人莫名其妙地走出来,被震天的敲门声惊住了,“我没听错吧,锦衣卫捉拿人犯?这里只有今科贡士,没有人犯!”
“抓的就是今科的贡士,”门外道:“快开门!”
门刚刚打开,锦衣卫的校尉们就冲了进来,小小的院子被踏得地几乎都颤抖了。
“六爷,”陈惇压下心中的不安,道:“你这来的哪一出?你要来蹭酒喝可以,可不许带刀入白虎堂!”
朱六神色肃穆,视若无睹,目光扫过一众人,道:“谁是苏州贡士吴启和?”
“我就是。”吴启和不惊不讶,上前一步道。
“锁了!”朱六喝了一声,当即两个校尉上前,一个环形的铁链便飞起来,直直套住了吴启和的脖子,拽地吴启和一个趔趄,差一点栽到在地上。
在众人的惊呼声中,一个大枷套了上来,铁链上的手铐飞快地拷住他的双手,紧接着一只环形脚镣套住他的双脚,把人从上到下牢牢锁住了。
“你们干什么?!”众人大惊失色道:“为什么拿人?”
“奉旨捉拿吴启和这个狂悖犯上之人。”朱六冷冷道,看到目瞪口呆的陈惇,一挥手:“还有同犯陈惇,把人给我……带走!”
霎时间校尉们也如虎狼一般地冲了过来,陈惇下意识闭上眼睛等待枷锁套颈,没想到下一秒被人打横架起来,拖了出去。
锦衣卫来去如同旋风一般,等人都走了,院子里的人才炸了锅:“无法无天,无法无天,天子脚下,居然捉拿今科会元,岂有此理!”
“锦衣卫拿人必须经刑科给事中佥签,出示驾帖方才能拘捕。”吴兑一拍大腿:“他们没有出示驾帖,是非法拿人,咱们去刑部告他们!”
“你们没听到锦衣卫说……奉旨捉拿?”诸大绶倒吸着冷气:“少伯和梦龙做了什么啊?”
众人齐齐咽了口唾沫,陶大临迟疑道:“除了殿试,我想不到还有其他拿人的理由了……难道殿试出了问题?”
众人想到舞弊上面,可又随即死死否认了,殿试那样的地方,几十双眼睛盯着,怎么作弊?而且他们是绝不相信陈惇和吴启和会作弊的,可是如果不是舞弊,他们又怎么能被锦衣卫奉旨捉拿了呢?
他们是万万没有想到吴启和的卷子惹怒了皇帝的,思来想去他们立刻分散去打听和求救,有的去了刑科询问拿人事由,有的拜访考官,有的呼吁士子……这一夜好不慌乱。
而锦衣卫出了胡同,就将吴启和押上了胡同口的囚车里,而朱六和陈惇坐上了马车,一路风驰电掣,陈惇一看这方向,心里似乎有些明白:“去西苑?”
朱六点了点头,放下了帘子,神色凝重道:“……你摊上事了。”
陈惇咳咳了两声,“看出来了。那什么,六爷,生活已经将我搓圆揉扁了,您就告诉我怎么回事吧……我的胆子可都是在你们锦衣卫练出来的。”
朱六压低声音,却也只说了“卷子”两个字,不是他不肯说,而是宫里大都督传出来的消息就只有这两个字,但这两个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卷子,”陈惇道:“狂悖犯上……”
难道是我马屁没拍好,拍到马蹄子上了?
不可能啊,我就算阿谀的意思比较重,也不至于“狂悖犯上”,思来想去他觉得出问题的不是自己,而是吴启和。
又联想到吴启和自从考试之后,便有些不能解释的古怪,陈惇心中大概也就能确定,这次的事情,应该落在吴启和的卷子上。
“抓他就行了,抓我做什么?”陈惇一万个糊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等到马车赶到了西苑,朱六将他送到宫门,对门上守卫的人道:“锦衣卫奉旨将人送到。”
这时候大概已经是半夜二更的时候了,身后虽然有十几盏灯笼照明,陈惇依然看不清门楼上的人,他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六爷,宫门落钥了,咱们进不去啊。”
宫门每天会落钥,也就是在一定时辰上锁,如果有紧急事情需要连夜叩阍传递消息,英宗时期,太监曹吉祥谋反,告密人吴瑾就是由长安右门门隙投入奏疏。
所以陈惇他们应该进不去的,没想到不一会儿楼上忽然缒下来一个篮子。
朱六看了看陈惇,陈惇也看了看朱六。
“愣着做什么,”朱六见他不知所措,推了他一把,示意他钻进篮子里:“……拉你上去。”
陈惇悠悠忽忽钻到了篮子里,这篮子似乎发出了轻微的咔吧声,吓得陈惇就要钻出来:“不行不系,这篮子不结实。”
“什么不结实,”朱六把他摁回去:“几百份奏疏都用这个篮子拉呢,你也没几两肉。”
陈惇战战兢兢蜷缩在篮子里,那篮子上面的绳子摇晃了一下,随即把他抬了起来。
朱六看他升了两米了,才道:“坐稳了啊,上次有个官儿没坐稳……不提了不提了,你不要晃啊,眼睛一闭一睁,就到了!”
篮子晃晃悠悠升了起来,陈惇莫名感觉自己像个正在传输的货物。
他悬在半空中晃啊晃地,看朱六他们在下面,很快就看不清脸了。不一会儿就有人把他从腋下一扶,他睁眼一看,果然已经上了门楼。
“跟我来。”宫门的守卫提着灯笼,两人下了楼急匆匆往海子赶去,西海子专门有一艘小船候着,陈惇气喘吁吁坐上去,小船如离弦之箭往中央的琼岛上开去。
很快就抵达万寿宫,陈惇在殿前等候,看到大殿旁边的直庐里,第一、第二间房都黑黢黢的,只有第三间房子的灯火亮着,心道陆炳还在,顿时吃了一剂定心丸。
直庐就是嘉靖帝专门给大臣们所赐的房屋,是方便亲近的臣子专门陪伴他修玄的。原本宫中有文渊阁,内阁大臣入值文渊阁,在那里办公,不过当嘉靖帝移居西苑的那一刻,权力中心就从大内转移走了,而百官们很少见到皇帝,只有亲近的重臣们,而且青词写得令嘉靖帝满意的,嘉靖帝才带他们一起玩。
而几位重臣不能又办公又修玄,往来奔波,于是嘉靖帝体谅严嵩的辛苦,就给他赐下了大殿旁边廊署的两间房子,这就是所谓的“直庐”,直庐中除书案外,还备有床榻桌椅,以供休憩所用。
当然这东面第一间房屋自然是首辅严嵩的,而第二间却不是次辅徐阶的,而是大学士、吏部尚书李默的房间,李默自从去而复来之后,就得到嘉靖帝的无比荣宠,不仅赐下直庐,甚至还许苑中乘马,。
第三间房子就是陆炳的。至于西边的几间屋子里,住着袁炜和李春芳,嘉靖帝时时召他们拟写青词,也就不吝赐直庐一间。
那么反而是徐阶,至今还没有得到一间直庐,还要跟侍卫们挤在一起。
但陈惇走入大殿,却看到了拱手立在一旁的徐阶。显然徐阶神情不安,欲言又止,而大殿之中气氛紧张,那引他进入的太监已经悄悄暗示过了,嘉靖帝现在处于盛怒之态。
“学生陈惇,叩见陛下。”陈惇就道。
“把帘子打开。”嘉靖帝的面容露了出来,陈惇看了个清楚,只见他两个太监一个扇风,一个给他搓揉胸口,这样还让皇帝愤怒地有如一头公牛似的。
“说,”嘉靖帝怒气蓬勃的声音在头顶上响起:“吴启和是你什么人?!”
“吴启和是学生的表兄。”陈惇道:“学生的母亲,和吴启和的父亲,是一母同胞的兄妹。”
“认得痛快,”嘉靖帝道:“朕再问你,你可知吴启和是个什么样的人?”
“回陛下,吴启和为人宽厚,孝于亲,友于弟,忠于朋,爱于友。”陈惇不假思索道:“仁爱出于天性,忠孝发自内心……”
“他是个忠孝仁义的人?屁话!”嘉靖帝怒道:“你有意袒护他,是想干什么?!”
陈惇装作无所知的样子:“学生说的是真话,而且学生不明白什么叫有意袒护,斗胆请陛下明示。”
嘉靖帝一挥手,一张皱皱巴巴的卷子就落在了他的面前,陈惇就知道问题果然出在卷子上,捡起来一看之下,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却依然被吴启和激烈的言辞,痛斥时弊的无畏.惊出一身冷汗。
身边一个小太监想要给他照亮一些,却被陈惇谢绝了:“不用了……”
“你看完了?”嘉靖帝怒道:“一目十行也没有你看得快!你果然是提前知道的,你跟他串通一伙的,是不是!”
陈惇沉痛道:“学生虽然跟他有亲,但实在不知道他会写出如此目无君上之语,实在是读不下去了。”
嘉靖帝道:“目无君上,单单一个目无君上吗?”
“学生认为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虽百死不能赎其罪,”陈惇斩钉截铁道:“学生请陛下严刑正法,立刻诛戮!”
此言一出,殿内的人全都惊得目瞪口呆!
徐阶眼前一黑,差一点就要昏过去,身形摇摇欲坠。黄锦则倒吸了一口气,心道这小子当断则断撇清干系看上去很果决,但刚刚才夸完人,转头却把人贬到泥土里,这是无情无义,而且没有一点担当啊!
只有角落里悄无声息仿佛泥塑一般的陆炳,微微抬起了一只眼,露出了一个意味不明的微笑来。
嘉靖帝似乎找回了表情控制键,也感觉心中呼出了一口气。他被这卷子激怒的时候,所有人都在为这考生求情,让嘉靖帝的火气越烧越旺,如今有个人忽然不带任何犹豫地支持他、赞同他,顿时让嘉靖帝舒服了。
然而嘉靖帝岂是好哄的人,当即一皱眉,“你说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在什么地方?”
陈惇沉声道:“不忠者,用危险的言论震慑陛下,用激烈的言辞触怒陛下,陷君父于两难之地,而让天下人议论陛下的过失。不孝者,以直言取祸,只知道尽忠于皇上,却不知尽孝于父母,连累父母家人。不仁者,他要上书直言,为什么不能等到殿试以后,做了官吏再直言进谏,彼时皇上要怪罪,只怪罪他一人,如今却要把毫不知情的主考官和监考官也一同问罪;不义者,使学生这个跟他沾亲带故的人百口莫辩,也受陛下的诘责。”
嘉靖帝被他气笑了:“你以为朕听不出来,你这是变着法的给他开脱!”
“陛下明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学生受到无妄之灾,实在是委屈死了。”陈惇是真委屈,大半夜的被人拖出去灌冷风,这一晚上就没有个消停的时候:“学生更替徐阁老委屈,要是我做这个主考官,看到这卷子,恨不能将这卷子黜落到最后一名,然后让这考生夹着行囊滚蛋,怎么会留着他,触怒君上,而把自己也陷于百口莫辩的情地之中呢?”
嘉靖帝的怒火微微降了一降,他知道徐阶肯定冤枉,因为这会试的名次是他钦定的,殿试的文章也是他要看的,但眼前这小混蛋就不一定了:“你跟他沾亲带故,朝夕相处,岂会不知道他包藏祸心?!你说你不知情,怎么证明?”
陈惇心道,朝夕相处就能了解一个人吗?他刚想要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忽然心中一动,捡起卷子道:“陛下请看,这卷子中提到厘金,说是搜刮民财,盘索无度……学生就是厘金之策的首倡人,他吴启和要是真和我串通,又怎么会提这厘金之策呢?”
嘉靖帝一时没有说话,陈惇这才咽了口唾沫,心里松了口气。
陆炳将眼前这一幕尽收眼底,他是看得明白的人,这小子天然一种本事,能摸得清皇帝的心思,而这种本事,对其他人来说,则需要长期的揣摩和试探。
对皇帝心思把握最准确的是严嵩无疑了,他在很久前便把握住了这种脾气个性以及权术花招,可以窥伺皇帝的秉性和想法,从而驾驭皇帝的喜怒。
其实他的手段说穿了很简单,就是如果他要害一个人,那他就在皇帝面前对这个人大加称颂,极为赞誉,然后在不经意间提到对方触及皇帝厌恶的事情,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足够嘉靖帝一反前态,龙颜大怒了。
而如果他想要在皇帝面前保全一个人,就会对这个人痛加诋毁,让皇帝不自觉生出不忍之心,然后再委婉道来,说一二件悦耳的事情,就让嘉靖帝顿忘前因,不加罪责了。
嘉靖帝就这让被严嵩窃取了威福以自专,而其他人就算知道嘉靖帝说东偏要往西的性子,却也只能顺着,而不能因势利导达到自己的目的。但现在这个办法居然被陈惇掌握了。
你看他一开始就将吴启和骂得狗血喷头,说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请求皇帝不要犹豫,立刻杀之,反而让嘉靖帝犹豫起来,而如果他一开始极力担保,为吴启和开脱的话,只怕嘉靖气昏了头,当场就会把人咔擦了。
而最妙的是,他历数吴启和的罪状,却又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吴启和不等到考试完成之后再上疏,偏偏要用殿试来给皇帝难堪呢?
有了这个问题,就成功引起了皇帝的疑惑,只要皇帝一天弄不明白这个问题,那吴启和就死不了。
良久嘉靖帝的声音又落了下来:“……你们这些人,一个个看上去恭敬、顺从,实际上包藏着祸心,只有拿着刀剖开了才能分辨!”
陈惇只好和徐阶、陆炳几个跪在地上,赌咒发誓自己绝不敢包藏祸心,而嘉靖帝就这样冷冷看着他们,一时之间不光跪着的人看不透站着的人的心思,站着的人也看不透跪着的人的心肝。
“好,好,”嘉靖帝从心底生出一阵力不从心之感,他紧紧盯着陈惇道:“那朕再问你,这个吴启和,该不该杀?”
“该杀,一定要杀,不杀不足以惩戒这种以书生之见,非议陛下、非议朝政之人,”陈惇不假思索,当即道:“一个小小的书生,进京赶考才第一次走出苏州,他知道什么国家大事?他有什么资格评议朝政?仅凭着道听途说,便狂悖犯上,这样的人如果不杀,还留着过年……噢,年已经过完了。”
嘉靖帝哼了一声,道:“留一头猪过年,还可以吃肉呢,朕留这么一个人过年,是给朕添堵呢,还是增加他的名气,让他有机会得到救援?!”
陈惇就道:“陛下圣明啊,天下人不知道前因后果,只是听说这个人因为触怒了陛下而获罪,那一定以他为忠臣,而百官也不知情由,纷纷援救,岂不是让陛下为难?”
嘉靖帝恨声道:“如果不问清楚就杀了他,那不是让天下人以他为比干,以陛下为桀纣吗?”
陈惇要的就是这句话,当即道:“他要做比干,却把陛下置于何地?”
嘉靖帝道:“他是比干之臣,朕又怎么会是桀纣之君呢?”
完全没发现,吴启和已经由刚开始的“狂悖犯上的畜生”、“包藏祸心的小人”,变成了“比干之臣”。
嘉靖帝对言官的攻击深有体会同时也深恶痛绝,他不肯相信真的有“出自至诚”之言,他将这些人统统归为沽名钓誉、讪君卖直,他还对这些人上书的用意表示怀疑,认为他们一定不会冒着头断血流,廷杖加身的危险,而一定是有后台,有指使。
而即使现在陈惇自以为将所有干系都撇清楚,也将人暂时撸顺的时候,嘉靖帝忽然道:“朕记得你一开始极力称赞他,说他是仁爱出自天性,忠孝发于内心,后来你改口,又说他不忠不孝……”
陈惇直起身来,道:“陛下,学生若是认为他本质是个不忠不孝的人,就不会说这么多话了。学生之所以认为他忠孝,是因为在苏州三年的时间里,见他为人正派,孝悌敬亲,每天早上必要亲自展书,为祖父诵读孝经,学生所见三年如一日,风雨不改。如果是装出来的孝顺,又怎么做得到呢?”
“谁知道他大奸似忠……”嘉靖帝仰头悠悠道。
“学生更愿意相信,他本质忠孝,而之所以忽然改常,发此言论,”陈惇道:“……恐怕另有原因。”
嘉靖帝一振:“你也觉得他背后有主谋?如果有人利用他的秉性,怂恿设计让他上疏,那朕可以不追究他谤讪罪过,只要抓到这个主谋就行。”
这他么就是帝王的秉性了,遇到任何事都怀疑,就是不肯相信没有主谋和黑幕,陈惇心里摇了摇头,却道:“陛下自有定见,学生……”
话还没说完,就听嘉靖帝走下玉阶来,用一种和缓的语气道:“朕曾听陆炳说,你夙性聪明,明察秋毫,善于断案,朕就把人交给你来审,你虽然跟他有亲,但朕相信你是跟朕一心的,你也不会包庇纵容的,对吗?你给朕查清楚真相,该怎么审,朕都不问,朕只要结果。”
陈惇一口气差点没噎死,“学生没有分毫才能,实在有负陛下所托……”
嘉靖帝却和颜悦色将他扶起来,没错,陈惇从进殿开始就跪着呢,直到现在。陈惇哪里敢将全身的重量放在嘉靖帝手上,当即连滚带爬站起来,被嘉靖帝拍了拍肩膀:“朕相信你,朕亲自点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六首状元,朕怎么会不信呢?”
陈惇茫然地望向前方,只见徐阶和黄锦都朝他点头,他的心里忽然像炸开了烟花似的,原来他殿试也是第一名,六元齐备了!
陈惇高兴还不到一秒钟,就笑不出来了,因为嘉靖帝拿这个“六首状元”半是威胁半是利诱,非逼得他要查清这个案子。
陈惇简直欲哭无泪,迫不得已只好领了圣命,跟着陆炳走出了这让他倍感煎熬的地方。
两人出了宫廷,当然还是被那该死的篮子吊出去的——陆炳也没有骑马,跟陈惇坐在一辆马车里,似笑非笑地注视着他。
陈惇被他盯得头皮发麻,“大都督,你怎么这么看我?”
“我原本以为你也就是伶俐一些,聪明一些罢了,如今看来,是我低估了你,以前怎么没发现你是个小奸臣呢?”
“什么小奸臣?”陈惇被这称呼惹得炸了毛。
“我看你转移皇上喜怒的手段,和严嵩如出一辙嘛,”陆炳道:“难道你拜了他为师,不然怎么得了他的真传?”
“您就别拿我开玩笑了,”陈惇心有余悸道:“我是瞎说八道,以求自保……结果还是没指摘出去。”
他说着用湿漉漉的眼睛盯着陆炳,“都督,你可不能见死不救啊。”
“跟我没什么事,陛下把这案子交给了你,”陆炳没事人一样,浑身透着轻快:“陛下可真是信你,都没有派一个副主审来监视你。”
陈惇若有所悟道:“……就是说,我说什么,陛下会信?”
“就说你是个小奸臣吧,”陆炳乜他道:“压根没想着审问犯人。”
陈惇哭笑不得,却道:“不是的……以我对他的了解,他是真的没人指使,所以这案子根本就无从下手,陛下让我查主使,哪里来的主使哟?”
“这话我信,”陆炳压了压帘子,眼中露出幽深的光芒:“他和三杨一样,是发自真心,出于至诚,无人指使。”
陈惇一怔:“三杨?”
“不是内阁的三杨,”陆炳道:“是言官杨最、杨爵、杨继盛。”
这三人都是因为直言触怒了皇帝,都没有好下场,受尽酷刑而死,而天下人为之悲伤叹息。
“……我知道他们都是好汉子,但我没有办法让皇上信,”陆炳松开了帘子,语气还是那个语气,陈惇却听出了无奈和沉重来:“皇上的想法根深蒂固,那就是所有批评他的人,都是沽名钓誉之徒,都有指使。如果我不能为皇上揪出‘主使’,那我这个指挥使的位置,皇上不吝惜交给别人来坐。所以我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做了违心的事情。”
皇帝对他审讯不出杨继盛的口供而恚怒,陆炳即使很想保全杨继盛,但看到嘉靖帝发怒的时候,他也要屈服,任由保证能审讯出口供的严世蕃将人调走。
陈惇叹息了一声,心中虽然渐渐有些主意,却向陆炳征求建议。
“我没有什么建议,”陆炳道:“这个案子不是臣子谤讪,而是士子谤讪,你要知道其中的区别。臣子谤讪,比子骂父,士子谤讪,书生之言罢了,两汉的书生经常上书,也未曾见汉皇怪罪过哪个书生,谁把这些书生的话当真呢……”
陈惇笑道:“这事情其实就这么简单,只要皇上不追究,大臣们自然会涂抹。”
陆炳道:“但这个案子不能拖,有了定论就赶快结案,拖得久了就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小案子能变成各方的角斗场……”
陈惇看陆炳的神色,似乎深有体会。陆炳当然深有体会,李福达案(即大狱)就是这么来的,不过是斩首了一个白莲教妖人,最后牵扯不知多少朝野公卿,震动天下。
“不要让皇上以为这是臣子在沽名钓誉,不要让臣子以为皇上这是在敲打言路,最后,千万不要耽误了殿试放榜,”陆炳道:“做到一条容易,做到两条难,三条全做到了,你就……”
“我就如何?”陈惇问道。
陆炳放声大笑:“你就真是个小奸臣了!”
跟陆炳说话让陈惇一晚上以来的郁闷舒缓了一些,两人的车马停了下来,陆炳忽然道:“你怎么得罪了陈洪了?”
陈惇道:“……好像是因为孙德田和厘金财税一事,我反对太监下江南,断了他们的财路呗。”
“那你可要小心了,这些家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给你暗中使绊子是绰绰有余。”陆炳就道:“本来陛下只打算问讯吴启和一个的,是陈洪把你跟吴启和扯到一起的。”
陈惇心道你个死太监,害我不止一次了,你且走着瞧吧。
锦衣卫的诏狱中,吴启和享受的自然是大案要案案犯的待遇,守备森严自不须提,被关在狭小黑暗的监牢里,陈惇跟陆炳说了一声,就将人卸了镣铐,带到了审讯室问话。
被关进来不到两个时辰的吴启和仿佛已经有了长系于此的觉悟,他见到陈惇先道歉道:“梦龙,是我连累了你。”
陈惇心中当然不爽,心道你真以为自己是忠臣孝子了,不吭不哈搞这一出,难道不是为了扬名?难道不是为了博得一个直言谏君的美名?
“吴启和,”陈惇冷冰冰道:“我奉旨审案,你如实回答,若有半句假话,我可不认你这个表兄,”
他知道旁边有人负责记录,随即压低声音,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道:“……你这个专门坑弟的表兄!”
吴启和笑了一下,坚定的目光中露出一丝柔和。
“吴启和,”陈惇不再玩笑,沉声道:“你一个书生,为什么不好好笔试答题,而要在卷子上诋毁君父?”
“学生没有诋毁君父,”吴启和道:“学生是肺腑之言。”
“肺腑之言?”陈惇道:“你什么肺腑之言,都说出来!”
“学生耳闻目见,即成肺腑之言。”吴启和深吸一口气道:“我大明百病缠身,满目疮痍,长江以南,赋税深重,倭寇流毒,百姓失所。长江以北,天灾频仍,饿殍满地,哀鸿遍野。百姓水深火热,国家积重难返,这些只要是有眼睛的,就应该看得见。皇上出题,论水旱地震,也是因为知道了天灾对百姓的打击是深重的,我不过是将自己看到的,告诉皇上,以启发帝王振作之心,振怠惰,励精明,而行文景之治。”
陈惇摇头道:“大明虽然有痼疾,却还不至于积重难返,况且如何振作,如何安民,是皇上和庙堂之上的相公们的责任,你一个小小的书生,知道多少国家大事?又怎知自己不是胡言乱语?我看你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听信谣言,对陛下产生了误会,又把言直谏当作是美德,所以不知轻重地上书了。”
吴启和如何不知道他其实是在给自己开脱,心中感激,却摇摇头道:“如果每一个人都这么想,那皇上就听不到直言,仍然以为自己的江山稳固,社稷无虞,大家都自欺欺人罢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还是你告诉我们的话,为什么你还要问我这样的问题?难道你一路北上,没有看到流民难民声闻于野的哀嚎吗?难道你无动于衷,能装作什么也没有看到吗?”
陈惇心中很震动,却道:“你上书极言时事,却把言官们置于何地?又把皇上置于何地?难道言官们没有上疏讨论过水旱灾情和政事弊端?难道皇上就是听不进任何话的桀纣之君?你在殿试上做这一份卷子,难道不是兴师动众哗众取宠,想要一鸣惊人博人眼球?未免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你一个小小的书生,能救得了万民?!”
他顿了一下,“这是皇上的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