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这时实力强大,北方突厥也不足为虑了,于是杨坚在知道新高丽王高元想染指辽西后一改以往抚慰的政策,在开皇十八年(598)六月二27日,杨坚以宗主国皇帝身份下诏黜高丽王元官爵,大兴问罪之师,命儿子汉王杨谅为元帅,宰相高颎为元帅长史,总领水陆二路30万大军讨伐高句丽。从杨坚派出儿子和宰相高颖率30万大军出征就能看出他不仅仅是想教训一下子高句丽的,而是想来个直接灭掉高句丽的。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汉王杨谅率军从临渝关出塞,正碰上连日大雨,后方粮草运不到,军中缺乏食粮,更不幸的是还遇到了疾疫流行。水军从东莱渡海向平壤城前进,途中也碰上了大风,船只多被吹散沉没。出征的隋军在天灾面前损失十有八九,无奈之下隋军被迫还师。杨坚这次出兵虽然失败,但是还是让高丽王知道了不能直接与强大的隋朝来硬的,于是年轻的高丽王高汤赶紧派遣使节向杨坚谢罪认错,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子高元”,杨坚出兵高句丽本来就有朝臣反对而自己也不想再打了,所以一看高丽王高元服软后,也就消了一口气,于是下令罢兵同时恢复高元的官爵承认高元的统治。

    说实话杨坚的这次出兵虽然最后是在高丽王高元谢罪认错的情况下罢兵的,似乎是取得了胜利,但是实际上杨坚的这次出兵使得高句丽更加不把隋朝放在眼里,所以朝贡也是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而且更是在辽东半岛以及朝鲜半岛上随意欺打小国家,例如,杨坚出兵的时候还曾联络朝鲜半岛的百济国夹击高句丽,百济王余昌开始的时候原以为强大的隋朝大规模的出兵高句丽必能灭掉它,于是“遣使奉表,请为军导”。但战事很快结束而且高句丽没有任何的损失,这下弄得小国家百济倒霉了,高句丽得知百济参与与隋协同出兵一事后,即“以兵侵掠其境”,使的听命于隋的百济国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是这时的杨坚已经不想出兵高句丽了,于是下诏给百济王余昌:“往岁为高丽不供职贡,无人臣礼,故命将讨之。高元君臣恐惧,畏服归罪,朕已赦之,不可致伐”。

    杨坚出兵失败后,高句丽就成为了大隋帝国威加四海的最大败笔,而且强大的高句丽也就成为了隋朝除突厥之外最大的外来威胁。此后高句丽更为骄狂,时常在边境闹事,成为隋朝一个很大的隐患,迫切需要一劳永逸地解决。

    其实隋朝与高句丽的矛盾在于隋朝要四夷归心而高句丽则是希望隋朝势力不要插足东北亚以维持期霸主地位。说实在的到了隋朝时高句丽立国已五百多年,在东北亚局部地区己建立了霸权,百济、新罗不能抗衡,倭国的干涉也被击退,靺鞨、室韦俯首称臣,契丹虽叛附不一,亦不能兴风作浪,特别是高句丽西联突厥,又曾南结陈朝,在东北边境出现了俯瞰中华的态势。在中原有乱的情况下,则有如后来的与高句丽有血亲关系的满洲女真人一样入关灭明席卷中原易如反掌,其势真可谓“狼顾燕垂”,虎视眈眈。

    到了对外更具有野心的杨广为大隋皇帝之后,高句丽还是不知收敛,多次激怒杨广成为了杨广大规模征讨高句丽的导火线。大业三年的时候,北巡至**的杨广在启民可汗的汗帐碰到了高句丽的使者,这引起了杨广对于突厥与高句丽勾结的警觉。杨广在启民可汗的汗帐接见了高句丽使者时便警告地对他们说:“归语尔王,当早来朝见。不然者,吾与启民巡彼土矣。”不知道这高句丽使者回去有没有把杨广的话告诉他们的高丽王高元,但是肯定的是这高元没有去朝见杨广,也不知道这高元是因为害怕还是懒得理会杨广总之就是没去隋朝,这可是很不给杨广面子的。后来很多人不加思考的人就认为杨广大规模的征高句丽就是因为高句丽不给杨广面子,认为杨广就是想通过大规模的军威来讨的“丢失”的面子。这完全是一种对历史的可耻歪曲。

    说起杨广征辽一事,后世李世民曾讥杨广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为了立开疆扩土之功,博后世美名,不惜劳民伤财,三次亲征高句丽。但由于其指挥无方,最终无功而还,终致身死国灭……这也是如今为大部分人所相信的主流说法,事实却并非如此,想想后来的李世民登基后,在众大臣都反对的情况下他还是要去征讨高句丽,并且在第一次失败后天下像杨广那时一样已经震动的情况下他还是想大规模的征讨高丽,只是在第二次的征辽准备过程中死去使得他没有像杨广一样成为遗憾和悲剧,但是却有无人指责他穷兵黩武,私心作祟。甚至好多人都在为他征讨高丽寻找“合理而高尚”的理由,例如是为了拯救在辽东的汉民什么的冠冕堂皇。这或许仅仅是因为隋史是唐人编写的,唐史也是唐人编写的吧

    其实同为皇帝的李世民比谁都明白杨广为什么征辽,可是李世民以及他下令编写的史书为了给后人一个好大喜功的杨广,他只好却揣着明白装糊涂地说杨广征辽只是杨广好大喜功的私心,把杨广征辽的事实原因以及必要给涂改。然而历史有时是正义的,它总是会给后人留下那个时代的蛛丝马迹,让我们知道杨广征辽绝非偶然。

    翻阅隋唐历史我们会发现自隋文帝杨坚至唐高宗李治以来,连续几个政治观点、思想作风、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区别的中国皇帝独独在对高句丽动武一事上都一致坚持。想想隋唐两朝四代的皇帝不倦征伐高句丽的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里呢?

    很遗憾的是,大多数史书对于征伐高句丽的原因都是从表面上一带而过的,无非就是“不顺天命”“不臣之礼”等等表面的冠冕之词,没有涉及征伐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对于杨广三征高句丽的原因历史书籍总是无限的放大杨广的错误与所谓杨广私心的比例。其实四代君王不惜国力一再征伐高句丽的原因在在贞观十九年(645)李世民出征高句丽的时候就说出来了。在出征前,李世民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好一个“不遗后世忧也”,李世民这句话堪称经典,道出了四代君王一再征伐高句丽最根本原因,即力图要将帝国强大的潜在竞争对手打压甚至消灭于羽翼未丰之前,防患于未然,好为自己的帝国和后世谋求利益。

    杨广三征高句丽也就是这个原因,战略目光丝毫不逊与李世民的杨广难道不是看到了高句丽对于中原对于隋朝的隐患才一再征伐高句丽想把这个未来的隐患扑灭在摇篮里的吗,否则的话他会在一二次征伐都失败并已经动摇了天下的统治基础的情况下继续第三次的征伐吗,杨广难道真的有病、智商有问题吗。事实上在大业期间高句丽对于中原的威胁远远大于李世民时期它对中原的威胁,因为经过杨广的一再征伐高句丽已经元气大伤,就算到了李世民时期也还没有恢复过来。而且事实上杨广的第一次征辽是得到了绝大部分人的支持“开皇之末,国家殷盛,朝野皆以辽东为意”;而且中原很多人都觉的“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认为辽东朝鲜均曾是中国的旧疆,中国天子收复旧疆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辽人有主动为大隋军队充当向导的,只是后来第一次征辽失败后杨广依然坚持再征战,百姓已经承担不起了后才反对的。

    ;

章节目录

暴君的伟大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猫绝笔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猫绝笔并收藏暴君的伟大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