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很快,我们很快来到了位于易县县城的考古研究所,易县县城并不算大,四周围都是高山峻岭所包围,虽然平底面积也不算小,但毕竟是一个小小的山里县城。接待我们的自然是县城研究所的所长。
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也非常高兴,在接风宴上,这位所长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官方人员的办事效率,不仅仅给我们安排了环境很好的度假村,安排的膳食更是令人可口,基本上全是一些山珍。
我们自然是吃的不亦乐乎,田教授在吃饭的时候也告诉负责招待的同志,明天开始他们就要进行考察,为期是十天左右,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基本上就要在遗址附近居住了,而且我们也带来了帐篷之类的休息工具,虽说每隔一两年都会有考古人员来这边考察,但毕竟不是来旅游的,所以从明天开始就要进驻考察阶段了。
这些话一出口,许多人都表现出了不满,尤其是那些省里来的考察人员,他们作为这次考察的陪衬人员,都以为只是来这边走走而已,并没有料到田教授居然真的将这次考察当做一次实地考察工作,而且吃住还要在考察地,这样的条件根本不是这些人所能接受的。
田教授也没有为难他们,只是让他们这些陪衬人员住在了度假村,只有少数几个人跟着我们来到了燕下都住下,并且帮助我们考察。其中有一个实习生,女孩儿,大概有二十一二岁左右,名字叫柳小甜,有两个深深的酒窝,笑起来确实洋溢着一种青春靓丽,她是我师妹,一个学校一个系。
还有两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是田教授早年的学生,一个叫马春生,一个叫李金强,是国家工作人员,作为田教授这次考察的副手,还有两个人是省里派来的,一男一女,这两个人只是负责这次记录的人,再有就是我和爷爷了,一行八个人,并不算多。
第二天一大早,由县里的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来到了位于易县县城东南方五公里处的燕下都遗址,所谓的燕下都,其实就是古燕国国都遗址,根据历史记载,燕下都是战国七雄时期燕国的燕昭王所建立,只是作为一处军事要塞,后来就成为集政治,军事为一体的重要城镇。
当年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由这里开始上演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这首千古名句就是描写了易水河畔,燕太子丹送行荆轲时的场景。
燕下都遗址非常大,东西长约八公里,南北宽六公里左右,总面积达到四十多公里,这种面积在古代来说也是比较罕见的大城市了,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些残垣断壁,甚至现在还有宫墙建筑遗址,并且还保存有各种高台,虽说也早已经被风化,但这里也是曾经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的地方。
燕下都出土的文物也比较多,例如铜铺首,战国青铜人,铜龙等等,出土文物多大十万余件,基本上都非常精美,很多文物出土后背国家定性为一级文物,永远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并且不在出过展览的国宝展品名单,也就是说,这种东西根本就不能出国,就算是国家出面展览也不行,可见其珍贵程度。
就在距离燕下城南墓葬区,发现了大量的人头骨,具体数量不详,只是根据已经发掘出来的头骨就多达两千多具,这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一场大屠杀,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人口并不算多,平均年龄很低,一次性杀死这么多人,应该是需要被记录在历史上的。
但很可惜,燕国历史并没有记载这一杀戮,或者是因为曾经记载了,但这种珍贵的史料却毁于战火,总之一直到现在,这种大规模的杀人行为都没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解释,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甚至曾经有考古工作者在燕下都遗址进行发掘时,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青铜兵器和铁制兵器,甚至还出土了几件钢剑,还有几件没有经过柔化处理的铸铁兵器。
这说明了,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燕国已经拥有了高碳钢的制作工艺,甚至还掌握了淬火工艺,这一发现不得不令人感叹古燕国的文明冶炼技术在当时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这么大面积的燕下都,我们想要一天就考察完肯定是不可能的,看来田教授在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工作,所以才会将具体考察日期定了十天左右,看来这次又要在野地里工作十来天了,不过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其实我更加希望能够解开城南人头坑的秘密,虽然这似乎并不现实。
我们到了这里之后,首先就是要进行考察,因为这附近还有不少村落,虽说在各地方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明令禁止不允许任何人或任何事进行开凿,发掘和农耕。
但附近还是有一些村落存在的,甚至这些村子就算是挖个地窖都需要上报,由当地派出所的人来看着挖,挖不到东西自然是没的说,一旦有东西出土,就连一座瓦片都需要上报并且交公。
田教授带着我们来到了位于宫殿区遗址,这里基本上只剩下了一些夯土层,高大的宫殿早经经过多年的战火消失了,留下的也只有古老的城墙和夯土层。
看着较高的一处地方比较合适,我们就将营地扎在了这里,毕竟这是夏天,天气炎热,我们准备了许多防蚊水等药品,还在帐篷的周围撒了些雄黄之类的东西,用来防止蝎子,蛇之类的小动物,就这样驻扎在了这里。
等一切都收拾完毕后,眼看着快要到中午了,天气非常闷热,看来今晚很有可能要下雨,山区的雨不稳定,说下就下,所以为了防止晚上下雨,爷爷来回在帐篷周围走动,将地上的一些不牢固的固定长胖的钳子使劲踩踩,乙方下雨时刮风,将帐篷吹走。田教授由于要忙着整理一些物资,所以没有陪着爷爷。
爷爷跟我住在一个帐篷里,毕竟我们是爷孙俩,照顾起来也比较方便,田教授的帐篷就在我们旁边,距离我们仅仅有几米之隔。
这种条件对我来说非常合适,不管怎么说,要比当初在西安工作时的条件好多了,而且我们带来的一些蔬菜和食物也都很好,用的也都是当地村子里接来的电,甚至连冰箱都有。
为了让考察队员吃好睡好,当地的政府部门还特意给我们送来了不少好吃的,还有一些必需品,毕竟我们这次考察是国家部门委派的,所以条件非常不错,当地政府也给予了非常有力的支持,田教授对此也是很高兴,一个劲的对送来物资的人们给予感谢,毕竟他是这次考察的队长,所以这些事情都需要他来出面接待。
好容易将所有的事情都收拾妥当了,田教授看着炎炎烈日,只好下令让人们休息一下,等太阳不那么毒辣了再工作。
我跟爷爷躺在帐篷里休息,这一下睡到了三点左右,就听田教授已经在外面大呼小叫的喊人起床休息了。爷爷我们俩走出帐篷,就见在田教授的号召下,人们开始陆陆续续的走出帐篷收拾手头的工具准备工作。
虽说这次考察人不少,人带来的工具并不算多,毕竟这只是考察,不是想要对其进行发掘,所以带来的工具除了洛阳铲之外,还有一些简单的绳索,铁锹,等等,所以每个人都不会分到人手一工具。
不过我很幸运的被分到了一柄洛阳铲,这种铲子在很多小说或者电视上都演过,而且很多人都见过它的外形,就是一个简单的u字形铲子,再加上连接很长的手柄,这样就可以清楚地探知地下的夯土层中有没有被掩埋的古墓或建筑这些东西了。
田教授此时看看时间,转而对爷爷道:“老爷子,您看咱们先从哪儿看起?”爷爷望了望四周道:“随你吧,我倒是无所谓。”
田教授点点头,看了看四周围道:“咱们就先从古河道看起吧,考察一下这个河道到底有多宽。”爷爷点点头,随着田教授几个人朝着遗址中间的古河道走去,我们一行六七个人跟在他们后面,有说有笑的跟着他们走去。
整个燕下都遗址大概分为五个区域,有居民区,墓葬区,宫殿区,手工作坊区,还有古河道区。
这些区域很多都有古遗址,出土的文物也比较多,就这样,我们来到了位于城市中央的古河道区,古河道是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地区,就在古河道区的两侧就是居民区和手工作坊区,这两个区域需要大量的水,所以燕王就下令引入了一亩泉的水进行开渠,引入了城中供人们平时生活生产用水。
虽说这个时候古河道早已经干涸,但隐约的还可以看到一些古河道痕迹,我们顺着这条古河道边缘将洛阳铲伸下去探查,时间不长就已经探查完毕。
这个穿城而过的古河道大概有十几米宽,应该在当时来说已经满足了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所以对于一天时间就可以确定完成了工作的我们来说,这不亚于是一个好消息。
求票,求推荐,求点击,求收藏,动动您的手指,葫芦颇为感激。
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也非常高兴,在接风宴上,这位所长更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官方人员的办事效率,不仅仅给我们安排了环境很好的度假村,安排的膳食更是令人可口,基本上全是一些山珍。
我们自然是吃的不亦乐乎,田教授在吃饭的时候也告诉负责招待的同志,明天开始他们就要进行考察,为期是十天左右,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基本上就要在遗址附近居住了,而且我们也带来了帐篷之类的休息工具,虽说每隔一两年都会有考古人员来这边考察,但毕竟不是来旅游的,所以从明天开始就要进驻考察阶段了。
这些话一出口,许多人都表现出了不满,尤其是那些省里来的考察人员,他们作为这次考察的陪衬人员,都以为只是来这边走走而已,并没有料到田教授居然真的将这次考察当做一次实地考察工作,而且吃住还要在考察地,这样的条件根本不是这些人所能接受的。
田教授也没有为难他们,只是让他们这些陪衬人员住在了度假村,只有少数几个人跟着我们来到了燕下都住下,并且帮助我们考察。其中有一个实习生,女孩儿,大概有二十一二岁左右,名字叫柳小甜,有两个深深的酒窝,笑起来确实洋溢着一种青春靓丽,她是我师妹,一个学校一个系。
还有两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是田教授早年的学生,一个叫马春生,一个叫李金强,是国家工作人员,作为田教授这次考察的副手,还有两个人是省里派来的,一男一女,这两个人只是负责这次记录的人,再有就是我和爷爷了,一行八个人,并不算多。
第二天一大早,由县里的工作人员带着我们来到了位于易县县城东南方五公里处的燕下都遗址,所谓的燕下都,其实就是古燕国国都遗址,根据历史记载,燕下都是战国七雄时期燕国的燕昭王所建立,只是作为一处军事要塞,后来就成为集政治,军事为一体的重要城镇。
当年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由这里开始上演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这首千古名句就是描写了易水河畔,燕太子丹送行荆轲时的场景。
燕下都遗址非常大,东西长约八公里,南北宽六公里左右,总面积达到四十多公里,这种面积在古代来说也是比较罕见的大城市了,直到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些残垣断壁,甚至现在还有宫墙建筑遗址,并且还保存有各种高台,虽说也早已经被风化,但这里也是曾经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的地方。
燕下都出土的文物也比较多,例如铜铺首,战国青铜人,铜龙等等,出土文物多大十万余件,基本上都非常精美,很多文物出土后背国家定性为一级文物,永远保存在国家博物馆,并且不在出过展览的国宝展品名单,也就是说,这种东西根本就不能出国,就算是国家出面展览也不行,可见其珍贵程度。
就在距离燕下城南墓葬区,发现了大量的人头骨,具体数量不详,只是根据已经发掘出来的头骨就多达两千多具,这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一场大屠杀,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人口并不算多,平均年龄很低,一次性杀死这么多人,应该是需要被记录在历史上的。
但很可惜,燕国历史并没有记载这一杀戮,或者是因为曾经记载了,但这种珍贵的史料却毁于战火,总之一直到现在,这种大规模的杀人行为都没有一个正确合理的解释,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甚至曾经有考古工作者在燕下都遗址进行发掘时,出土了许多珍贵的青铜兵器和铁制兵器,甚至还出土了几件钢剑,还有几件没有经过柔化处理的铸铁兵器。
这说明了,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燕国已经拥有了高碳钢的制作工艺,甚至还掌握了淬火工艺,这一发现不得不令人感叹古燕国的文明冶炼技术在当时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这么大面积的燕下都,我们想要一天就考察完肯定是不可能的,看来田教授在来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工作,所以才会将具体考察日期定了十天左右,看来这次又要在野地里工作十来天了,不过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的,其实我更加希望能够解开城南人头坑的秘密,虽然这似乎并不现实。
我们到了这里之后,首先就是要进行考察,因为这附近还有不少村落,虽说在各地方在建国初期就已经明令禁止不允许任何人或任何事进行开凿,发掘和农耕。
但附近还是有一些村落存在的,甚至这些村子就算是挖个地窖都需要上报,由当地派出所的人来看着挖,挖不到东西自然是没的说,一旦有东西出土,就连一座瓦片都需要上报并且交公。
田教授带着我们来到了位于宫殿区遗址,这里基本上只剩下了一些夯土层,高大的宫殿早经经过多年的战火消失了,留下的也只有古老的城墙和夯土层。
看着较高的一处地方比较合适,我们就将营地扎在了这里,毕竟这是夏天,天气炎热,我们准备了许多防蚊水等药品,还在帐篷的周围撒了些雄黄之类的东西,用来防止蝎子,蛇之类的小动物,就这样驻扎在了这里。
等一切都收拾完毕后,眼看着快要到中午了,天气非常闷热,看来今晚很有可能要下雨,山区的雨不稳定,说下就下,所以为了防止晚上下雨,爷爷来回在帐篷周围走动,将地上的一些不牢固的固定长胖的钳子使劲踩踩,乙方下雨时刮风,将帐篷吹走。田教授由于要忙着整理一些物资,所以没有陪着爷爷。
爷爷跟我住在一个帐篷里,毕竟我们是爷孙俩,照顾起来也比较方便,田教授的帐篷就在我们旁边,距离我们仅仅有几米之隔。
这种条件对我来说非常合适,不管怎么说,要比当初在西安工作时的条件好多了,而且我们带来的一些蔬菜和食物也都很好,用的也都是当地村子里接来的电,甚至连冰箱都有。
为了让考察队员吃好睡好,当地的政府部门还特意给我们送来了不少好吃的,还有一些必需品,毕竟我们这次考察是国家部门委派的,所以条件非常不错,当地政府也给予了非常有力的支持,田教授对此也是很高兴,一个劲的对送来物资的人们给予感谢,毕竟他是这次考察的队长,所以这些事情都需要他来出面接待。
好容易将所有的事情都收拾妥当了,田教授看着炎炎烈日,只好下令让人们休息一下,等太阳不那么毒辣了再工作。
我跟爷爷躺在帐篷里休息,这一下睡到了三点左右,就听田教授已经在外面大呼小叫的喊人起床休息了。爷爷我们俩走出帐篷,就见在田教授的号召下,人们开始陆陆续续的走出帐篷收拾手头的工具准备工作。
虽说这次考察人不少,人带来的工具并不算多,毕竟这只是考察,不是想要对其进行发掘,所以带来的工具除了洛阳铲之外,还有一些简单的绳索,铁锹,等等,所以每个人都不会分到人手一工具。
不过我很幸运的被分到了一柄洛阳铲,这种铲子在很多小说或者电视上都演过,而且很多人都见过它的外形,就是一个简单的u字形铲子,再加上连接很长的手柄,这样就可以清楚地探知地下的夯土层中有没有被掩埋的古墓或建筑这些东西了。
田教授此时看看时间,转而对爷爷道:“老爷子,您看咱们先从哪儿看起?”爷爷望了望四周道:“随你吧,我倒是无所谓。”
田教授点点头,看了看四周围道:“咱们就先从古河道看起吧,考察一下这个河道到底有多宽。”爷爷点点头,随着田教授几个人朝着遗址中间的古河道走去,我们一行六七个人跟在他们后面,有说有笑的跟着他们走去。
整个燕下都遗址大概分为五个区域,有居民区,墓葬区,宫殿区,手工作坊区,还有古河道区。
这些区域很多都有古遗址,出土的文物也比较多,就这样,我们来到了位于城市中央的古河道区,古河道是当时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地区,就在古河道区的两侧就是居民区和手工作坊区,这两个区域需要大量的水,所以燕王就下令引入了一亩泉的水进行开渠,引入了城中供人们平时生活生产用水。
虽说这个时候古河道早已经干涸,但隐约的还可以看到一些古河道痕迹,我们顺着这条古河道边缘将洛阳铲伸下去探查,时间不长就已经探查完毕。
这个穿城而过的古河道大概有十几米宽,应该在当时来说已经满足了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所以对于一天时间就可以确定完成了工作的我们来说,这不亚于是一个好消息。
求票,求推荐,求点击,求收藏,动动您的手指,葫芦颇为感激。